长三角高校联盟跨校培养交换生

发布时间:2006-12-27来源:


    12月2日,由浙江理工大学承办的长三角地区第二届六高校友谊辩论赛在浙江理工大学拉开序幕,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以及浙江理工大学的20多位辩手展开了激烈的舌战。
    
    据悉,这只是以浙江大学牵头商定,并由“长三角名校联盟”联合实施的某课题项目活动之一,而由该联盟实施的“2007年长三角名校联盟交换生计划”正在进行之中,2006年的首批交换生计划已于今年上半年结束。
    
    六名校联手打造资源互享平台
    
    “长三角名校联盟”的构想起于2003年,某报以《美国有个常青藤盟校,中国有个长三角名校联盟猜想》为题,率先大胆畅想:在长三角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融合中,代表科研和教育最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也应加快融合,打破传统的学术壁垒,以新机制和新思路来加快优秀人才的培养,形成“学术常青藤”。尤其像复旦、上海交大、浙大等名校联手合作,其产生的人才核聚变,能量绝对惊人。目前长三角地区拥有近150所高校,被列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就有22所,约占全国的1/5,蕴涵着很大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地域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该区域高校在优势互补方面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
    
    这篇报道很快得到了长三角名校校长的热烈响应。复旦、上海交大校长纷纷表示赞成,浙大前任校长潘云鹤更提出了关于长三角名校联盟的三项创意。“长三角名校联盟“的称谓也随之开始为公众所知。
    
    2005年,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6所高校商定实施“长三角高等教育合作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优秀学生跨校学习提供途径。这一项目被浙江省教育厅立项为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按照这6所高校共同制定的《交换生计划备忘录》,交换生均为在校三年级本科生,学习时间为一个学期,学期结束后返回各自学校继续学习。接收方不另收学费,负责为交换生提供修读课程的成绩单及学分,交换生回原学校按所在学校和学院的规定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并继续完成学业。
    
    首次交换生从今年1月中旬提出申请。因受住宿、师资、教仪等资源的限制,首次交换计划中,6所高校只接受大三学生申请,并没有向所有专业的学生敞开大门。除浙大提供相对多的选择外,其他高校开放的交换生项目都主要集中于各自的强势专业。如复旦大学开放了医学类的三个专业。
    
    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项探索有助于约束现有高校管理体制,可以更有效地促进长三角高校整体文化圈的建立,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优秀人才,为国内几个主要经济圈内各高校的合作办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发展提供试点经验和示范模板。
    
    据悉,在积累相关经验后,联盟还将扩大规模,并开发优势资源,如跨校开办暑期班、教师跨校授课、建立跨校导师制等,以打造更为宽广的资源互享平台。
    
    交换生收获颇多
    
    今年6月3日,在2006年上半学期接近尾声时,参与首批交换生计划的学生与教师代表在东南大学进行了交流。
    
    作为首批交换生,在上海交通大学交换学习的浙江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于超感慨颇深:“在交大学习的三个月时间,是我生活感受最清晰的一段日子。听讲座、参与社团、寻找实习机会等每一件事情都历历在目。”于超表示,上海交大的各种讲座是一个很大的资源。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等的讲座都让他受益匪浅。而和他一起到上海交大一位同学加入到实验室,真正参与到一个具体的实验项目,并和导师一同参加了一个IBM的会议。于超本人也得到了在欧莱雅中国总部实习的机会,他认为,能和总裁、副总裁一起工作,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当然,除了学习之外,社团活动对大学生非常重要。于超表示,在上海交大,他除了接触到很多优秀社团,还了解到以前从没听说过的国际性的交流组织。回到母校的于超甚至还带回来一份“礼物”。原来,于超了解到在就业指导方面,上海交大有一个“导航人生计划”,也就是学校通过利用校友资源,聘请一些MBA、EMBA等职业经理人,来当学生的职业发展导师,对于学生就业很有好处。当他把这个做法告诉了母校经济学院的老师后,老师们认为很好,决定让他将专门对这种做法整理出一份报告以供参考。
    
    东南大学赴浙江大学交流学生马成千也表示自己在浙江大学强烈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同专业的学生能经常碰在一起交流,可以获得不同的启示。比如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同一个教室里都是来自各个专业的同学,大家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很有趣也很精彩。浙江大学的选课制度、四学期制很有特色,选课的弹性和自由度都很大,还可以选择老师,这就能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
    
    当然,也有学生到其它学校后不适应,例如老师往往不能把一本教材讲全,挑其中的一些章节讲。对此,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陆靖表示,对于老师来讲,最方便的就是对一本教材照本宣科;而在国外很多大学,教授都是讲个别的章节,或者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都是松散的材料;好老师其实是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引入,学生自己会去梳理、吸收,这样才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赵鹰 周炜)200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