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抑制白血病关键基因

发布时间:2007-01-26来源:


    本报讯 白血病,又称血癌,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特点是某一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的肿瘤性增生,我国白血病患病率约为3~4人/10万人口。国内外科研人员一直在搜寻可以抑制白血病肿瘤的基因。如今,科学家们经过3年努力,已经筛选并识别出琢-连结蛋白基因(alpha-catenin)可能就是血癌抑制基因。相关论文刊登在《自然—医学》杂志上。
    
    据介绍,人类染色体仿佛一枚枚不对称的“蝴蝶结”,拥有众多长臂和短臂。而5号染色体长臂杂合性缺失,容易引起染色体结构异常。在原发和治疗相关恶性白血病患者中,其缺失频率高达42%。因此,搜寻5号染色体长臂上可能存在的白血病肿瘤抑制基因便成为全球相关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如今,经过多个研究小组的合作研究,科学家们终于从5号染色体长臂关键缺失区内的28个候选肿瘤抑制基因中,筛选并识别出alpha-catenin基因可能是3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的白血病干细胞肿瘤抑制基因。
    
    针对5号染色体长臂的关键缺失区,科学家们反复研究了其中的28个候选抑制基因,终于发现:人体造血干细胞中正常表达的琢-连结蛋白基因,在“5q”缺失的白血病肿瘤干细胞中表达显著下降,甚至丢失。从而证实,该基因与白血病关系密切。  
    
    这一研究阐明了关于白血病抑制基因失活的分子遗传学新机制。即一个琢—连结蛋白等位基因,会因基因组片段的缺失而失活,而另一个未缺失的琢—连结蛋白等位基因,也会因一种“表观遗传学机制”而被抑制。这种“双重打击”显示,人体正常造血干细胞的遗传学机制紊乱,可能在白血病肿瘤干细胞的恶性转化中起了重要作用。
    
    据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廷析介绍,在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健康科学研究所和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育与疾病研究组的科研人员正联合攻关,致力于使用斑马鱼这一国际上日益重要的发育和疾病模式生物体,探索自我更新和不对称分裂信号转导路径在控制正常造血干细胞发育和白血病肿瘤干细胞恶性转化中可能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为临床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和活体高通量候选药物筛选提供理论和物质基础。
    
    有关专家对此项工作结果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如果有所突破,有望为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生机。
    
    (黄辛 2007-01-15-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