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昼、北极熊,还有一望无际白茫茫的冰雪大地,北极的一切让人们充满好奇。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浙大博士刘惠君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访问研究,期间幸运地参加了一次北极科考。
此次科考是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委员会组织的,课题为“污染物生物转移与北极环境”。前不久,刘惠君博士结束科考任务回文成县老家探望父母,向记者讲述了她的这次科考经历。
准备工作包括射击训练
开始,我不知道自己也有机会去北极采样,当合作教授告诉我时,我几乎未加任何思考就答应下来了,挺激动的。因为北极在我心目中是那么遥远、那么神圣洁白,我做梦都没有想过我将有机会踏上那片土地。
准备工作非常仔细。从2006年1月份开始,我们实验室4个要去采样的人基本上每周开一次碰头会,布置每周准备工作。我们参加射击训练(防北极熊)、参加急救培训,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北极熊的特性,准备试验器材、食品,并在5月份把这些物品都托运到北极大陆架研究基地。
该基地位于Resolute(地名),负责所有加拿大研究人员在夏季进出北极各岛屿,每个项目在那里都有一个编号,按照编号来安排。基地有招待所,提供研究人员食宿;有很大的储藏间,存放试验器材、食品;有直升机、小型飞机,负责人员进出各研究岛屿。
7个人睡在15平方米的小木屋内
我们的目的地是北纬76.3度、Doven岛上的维拉湾(Cape Vera)。2006年7月6日上午,我们从渥太华出发,辗转于次日飞抵维拉湾。
维拉湾地上全是石砾,所谓飞机跑道就是两个悬崖间大约500米的一块空地。从飞机跑道到我们住的小屋大约3公里,要穿过3条冰川。
幸亏有加拿大环境部野生动物所的两个人已经在维拉湾待了2周,来帮我们运东西。我们住的地方是一个大约15平方米的木屋,在一边有上下两层木板,是我们的铺位。由于爬上铺很困难,我们3个女的睡下铺,4个男的睡上铺,每人一个睡袋。烧饭的地方是一个帐篷,还有一个小帐篷用来放食物。厕所间是一个很小的木屋。
这里的气温0℃左右,有时候五六摄氏度或七八摄氏度。生活水源是住处边上的冰川水。海面上有许多冰山,各种形状的,随风漂移,今天看到这个冰山在东面,明天可能就出现在西面,有时大片的海面会挤满不知道从哪里漂来的冰山。石砾上基本没有积雪,但在我们住的地方的悬崖上是大片的冰川。
北极的天气说变就变
夏季的北极是极昼,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幸好小木屋有窗帘,睡觉倒也没有什么问题。每天早上出去采样,身上背的东西大概有10公斤,回来加上样品还要重些,来回大约走6公里的路,没有平路,都是石砾路、泥塘路。到下午五六点回去。采集的样品有空气、水、苔藓、小植物(这里根本没有树,最高的植物大约只有3cm高。)、鸟、鼠、沉积物、水中浮游生物等。采样的时候有一个人站岗。
北极的天气说变就变,有一天早上是晴的,中午就下雨,还飘起雪花,后来就起雾了,视线很差,大概只能看到30米,我们都很担心,因为这样就看不到北极熊了,是很危险的。雾一连几天都散不去,我们只能在驻地呆着,不敢出去。
北极的风很大。有一次,我们正在采样,天气就变了,刮起大风,刺骨的冷,感觉整个人要被吹到海里去了,没法站稳,只好往回赶。每天与北极大陆架基地早晚固定时间各有一次卫星电话通话,同时与基地通话的有25多家,也就是说,在其他25个岛上也有研究人员。据说如果错过这个时间没有联系,基地就会派飞机进来查看。
与北极熊亲密接触
北极熊是我们科考队员的一大安全威胁。因此我们上厕所时,一般要安排一人在外面站岗。每次我们从木屋或帐篷出来,都要东张西望一番,以确保没有北极熊。
到北极好多天了,除了看到一只可爱的北极狐来我们驻地觅食,还有头上的海鸟,就看不到其他动物了。
直到2006年7月23日早上大约9时30分,我们正收拾好东西准备出去采样,Linda看到远处一块白的东西,像是没有融化的雪,但白的东西会移动,才发现是北极熊。于是马上招呼所有人员撤回木屋,拿上枪。
北极熊没有发现我们,距离我们大概200~300米,只是在海边缓慢地走动,寻找食物。由于离得远,也没有感到害怕,大家拿出照相机、摄像机全对着它。
18天都没能洗澡
科考的生活很单调。每天早上,我们吃过早饭(早饭一般是面饼,他们叫做pancake,再涂上加拿大的特产枫叶糖浆),就收拾一天要用的采样工具、采样袋,带上中饭(一般是饼干、鱼罐头、巧克力棒,再用保温杯泡上一壶汤),灌上一杯冰川水,穿上长及大腿的雨靴,出发去采样。
晚餐一般是面条(他们称pasta),由于我喜欢米饭,我们还买了一些速食米饭,放水里煮5分钟就可以吃了。
由于没有什么娱乐游动,空闲的时候我们就看看书,有一台电视机,但只能看看碟片。
我们23日就把工作全做完了,由于天气的关系到25日才离开维拉湾,回到基地的感觉真好,有美味的食物,有暖气,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18天后痛痛快快地洗个澡了!
28日离开基地回到Iquluit(地名),到了晚上11点终于看到天慢慢变暗,这是20多天来第一次看到黑暗!
北极环境恶化已经敲响警钟
刘惠君博士今年37岁,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在谈到北极的污染情况时,她显得忧心忡忡:北极的环境恶化非常严重,如果再不注意,人类很快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据了解,北极的环境污染以及污染物浓度之高已经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有研究表明,在北极土著因纽特人体内的污染物浓度甚至高于北美地区人体内的污染物浓度。原因之一是由于一些半挥发性污染物从温度高的地区挥发,到温度低的地方沉积下来;之二是生物体迁移,如鱼的迴游、鸟的迁移会携带污染物到北极区域。
刘惠君说,他们此次科考选择维拉湾,是因为那里有一处悬崖上有2万~4万只海鸟,每年六七月飞到这里筑巢、生蛋、孵小鸟,九十月飞离到南方如北美一带。海鸟在南方发达地区生活,由于生物富集,在体内积累一定浓度的污染物,飞到北极后,通过粪便的排泄,将南方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和PCB携带到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些污染物的北极。
“能到北极去机会很难得。通过这次科考,我发现加拿大对北极的研究很广泛很深入,他们在北极的20多个岛屿都设立了自己的基地,相比之下,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刘惠君博士感慨地说。
(记者 潘虹 甘凌峰)2007-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