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2月13日电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中国正在进入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焦点、经济问题的重心都在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等新思维,对于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杭州作为将在国内经济发达区域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大都市,带头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践和谐社会的发展模式,既是杭州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可在全国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杭州和谐人居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市委、市政府和全体杭州人的议事日程,成为品质人居的最高标准。
和谐人居的本质是整体协调
对于什么是和谐人居,人们已经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有很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建筑与环境等方面相互适应的原则,要求人居涉及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但是,人居涉及的各种复杂的关系怎样才算和谐呢?现实中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需要牺牲或放弃其他目标;或者部分人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却牺牲或损害了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因此,整体上不和谐的出现,恰恰是追求局部的、个别的或短期的和谐的结果。现在我们要追求和谐人居,本质上是从全社会整体的长远目标来讨论问题,主要是一个社会目标,要求实现整体协调,不同于个人和家庭的居住改善。这样,在实现和谐人居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所牺牲和放弃,对此必须有充分的理解和准备。
和谐人居的理念要舆论引导
居住是人类基本需要,人们改善居住条件的努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但是,个人和家庭在改善自己人居条件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资源,会影响环境,还会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文化、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人居问题的复杂性和社会性特点。
在现阶段,和谐人居之所以变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根本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和居住条件改善过程中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居住理念和居住价值观”已经偏离了整体协调的和谐目标。如追求住宅的豪华和奢侈,以拥有多处住宅来积累财富和显示身份,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投资等活动中的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等等。加之市场经济的放大效果,导致资源与环境压力过大,住房价格快速上涨,住宅占有和住房消费的贫富差距扩大。
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想和社会价值观指导下展开的,居住活动也不例外。社会居住理念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过程,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居住理念和居住价值观是推动和谐人居的制高点。在杭州现阶段,要通过系统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表明社会鼓励和倡导什么样的居住模式和居住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和文化舆论攻势,压缩不和谐人居行为的生存空间。
和谐人居的评价看动态过程
如果我们把和谐人居的本质理解为整体协调,那么和谐人居就是一种相对状态,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绝对标准,也不存在最和谐状态。当然,我们可以设计一套指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评价一个城市的人居和谐度。可以肯定的是,不和谐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倡导和建设和谐人居的意义在于改善人居,提高人居的和谐度,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和谐人居的效果体现在社会行动中
和谐人居建设作为一种社会过程和追求,必须体现在社会行动中才能产生效果。这里的社会行动,强调在和谐人居理念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媒体、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以各自的实际行动改善居住行为模式和住宅的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模式,达到推动和谐人居的目标。
在杭州现阶段,推进和谐人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不容置疑。因此,建议在对杭州市人居问题进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由市政府出台“杭州和谐人居‘十一五’行动计划”,针对最迫切的问题提出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推进和谐人居的巨大动力。
和谐人居的实现靠综合机制
和谐人居体现了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要求,是一种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相交叉,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社会过程。因此,需要综合的调节机制才能推动起来。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发育过程造就了经济机制的强势地位,法律约束、道德规范、舆论监督、文化引导等调节机制的作用受到压制,这是造成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因此,和谐人居的推动需要约束经济机制的作用,强化非经济机制的力量,以机制平衡实现整体协调。
(贾生华/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200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