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 标准究竟是什么

发布时间:2007-03-05来源:


    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人尝到了现代化的甜头。究竟什么是现代化,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比照发达国家的现实情况,现代化的图景似乎是清楚的,但仔细思考,事实却又并非如此。
    
    别用静态眼光看现代化标准
    
    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与古代和近代相比,现代出现了许多以往没有的新事物,这是由人类的技术创新决定的。可以说,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没有固定不变的目标。
    
    这个道理不说自明,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人都会错误地将发达国家的现行做法当作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在一些欧洲国家,有轨电车站被设在道路中央,而不是靠近人行道的地方。中国某大城市却效仿这种做法,将公共汽车站搬到了道路中央,结果人们要上车,不得不穿行快车道,行人与汽车混杂,交通秩序十分混乱,乘车群众不方便,不时发出怨言。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其实,这个做法产生于马车盛行的时代。电车的速度快于马车,轨道自然设在道路中央,这与现在快车道在中央,慢车道和人行道在两侧的道理是一样的。
    
    这个错把近代化当成现代化的例子自然是比较夸张的一个,可类似的错误却并不罕见。近20年来,中国的城市出现了许多摩天大厦,而且互相攀比,非要打破大厦高度的世界记录。不少人以为它是现代化的象征,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不是也有摩天大厦吗?殊不知,它们大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的工业进入规模生产时代。以汽车工业为先导,生产更注重经济规模。汽车产量以万辆计,钢铁和水泥产量以万吨计,石油产量以万桶计。航行在海洋的万吨货轮,耸立在西方大都市的摩天大厦,都是大规模生产时代的标志。在那个时代,经济增长靠规模效益,以高消耗和高投资为动力,单纯谋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经济增长方式是总量增长型。二战之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中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是这种生产方式的继续。然而,1973年开始的一场能源危机宣告,它是难以为继的,有限的地球资源不能任人随意消耗。
    
    无疑,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走在现代化的前列,是技术创新的先行者。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学习他们的做法和经验。但如果以静态的眼光看待现代化的目标则可能会导致很多错误。盲目地效仿西方发达国家,也注定了中国会同样走过这些发达国家经历的弯路,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则无从谈起。
    
    旧的增长模式不可复制
    
    20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的第二次现代化,开启了知识经济时代,运用数字化技术,引导经济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型。目前,一辆新款轿车中的电子设备的性能超过了当年美国“阿波罗”计划初期使用的电子计算机运算能力。这样的轿车更节约资源。车载卫星导航系统可以让驾车者在陌生地区找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从而节省了燃油。能够节省资源的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西方某汽车生产企业,使用数字化模拟技术测试轿车的安全性,每辆平均成本为100美元,对被测试的轿车没有破坏性;而使用传统方法要花费6万美元。我们的老祖宗给“经济”一词赋予了“节省”的意思。如今,知识经济真的要实现经济活动的本意了。
    
    中国是否也能遵循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旧路?仍然以高楼为例,我国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新增建筑中节能不达标的超过8成;我国住宅钢材的消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10%至25%,卫生洁具的耗水高30%,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有专家指出,中国按照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要达到美国人现在的生活水平和GDP水平,所需要的资源必须由3个地球来提供。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盲目复制已经不再可能。我们不得不“跳”过这一阶段。
    
    现代化也是大众化
    
    电信和民航的价格一直备受争议。这些部门使用的是现代化手段,价格居高不下,诸如电话的月租费、手机双向收费、民航的燃油费都是如此。难道实现现代化,就要以高价格来支撑吗?
    
    无疑,创新需要成本,现代化也要付出代价。尽管如此,现代化却是在不断降低价格中实现的,可以说,整个现代化过程也是产品实现大众化的过程。当年,美国普及私人轿车,连失业工人找工作都开着汽车去,靠的是价格下降到普通工人能够承受的程度。在知识经济时代,电脑价格的下降幅度之大,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1970-1999年,每兆赫兹处理能力的成本从7601美元下降到17美分,1兆比特的存储能力的成本从5257美元下降到17美分,传送1万亿比特的成本从15万美元下降到12美分。
    
    中国有句俗语:货贱吃穷了人,说的是产品和服务价格便宜,能刺激大众消费的积极性。从消费角度看,现代化进程有一个规律:主导产品向大众普及所需要的年限越来越短。当年,蒸汽成为主导能源花了120多年;电力代替蒸汽成为主导能源花了70年;电话普及花了45年;收音机的使用者达到6000万花了30年,电视机使用者达到6000万用了15年时间,而电脑的使用者达到9000万,只花了3年。随着技术创新,现代化进程加快,消费大众化的速度也在加快。
    
    现代化需要管理创新
    
    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汽车刚问世时,人们把它视为怪物。它的速度太快,与马车的速度不协调。有人反对使用汽车,最终败在技术进步力量的脚下。为了阻止汽车的速度太快,最初,由人举着红旗走在汽车前面,速度之慢,可想而知。后来,由于管理创新,修改了交通规则,协调了行人、马车和汽车的行走秩序。那个古怪的做法被取消。汽车发挥了速度优势,最终代替了马车。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兴起电动自行车热。它使用的是清洁能源,是动力技术创新的成果。但是,它的速度快于行人和自行车,慢于汽车,出现了与当年马车和汽车的速度不协调相似的问题。在初期,交通管理部门不准它上路,至今,仍有一些城市坚持禁令。这同当年阻止汽车速度的做法是不是一样呢?
    
    此问题可能还没有答案。但是,它给人们理解和认识现代化以启示:实现现代化是一个新事物与旧事物不断角逐的过程。为了扶持新事物,应该协调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像当年为协调汽车和马车的速度,修改交通规则一样。现代化既是技术创新的进程,也是规则创新的过程。
    
    现代化进程是公共化过程,参与现代化的是广大民众。公共汽车站的位置,电动自行车受限,高楼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某些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居高不下,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必须面对的公共管理创新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创新的效果说成“创造性毁灭”,他指的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破坏。但是,在实践中,更要谋求和谐,不断创新的现代化才能成为一个可持续的过程。
    
    (侯若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2007-03-01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