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基金,百万美元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07-04-28来源:


    “8000美元”——杨冬晓要在捐款记录中再添上一笔。他刚刚得到的消息,4月24日,钱已从美国寄出,汇往浙江大学信息学院信电系“平安基金”的账户。
      
    杨冬晓负责目前“平安基金”款项的接收统计工作。他说,基金收到的美元捐献金额已经超过了43万美元,此外还有18万多元的人民币,远远超过了发起者的预期。
    
    与一般意义上的校友捐赠不同,“平安基金”的特殊性,在于其主要明确的公益对象——“浙江大学信电系退休教职工”,基金旨在帮助他们在公费医疗之外因病产生的经济困难。
    
    由已经毕业的学生,自愿发起开设基金专户,对教师个体进行专项捐助,浙江大学宣传部负责人称,“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罕见”。
    
    “表面上看来,是学生捐款,老师受益。而实际上,首先是老师的爱和付出,自然而然地激发一种感情的回馈。”蕴含在“平安基金”背后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校园最需要的东西。
    
    同时,这个设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下的账户,将从校友段永平捐赠设立的配比资金中获得与目前捐款数目同等的金额,这也意味着,“平安基金”在启动之初有望突破百万美元。

    
    捐款人只透露当年的班级
    
    “802-79”,当年的浙江大学无线电系(现信电系前身)电子物理专业1979级班级的代号,现在他们专门用这个特别班级代号注册了一个网站,成为同学间联络的平台。
      
    段永平、杨冬晓,是802-79的同班同学。毕业后,杨冬晓一直在母系工作,现在担任副系主任。而步步高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段永平,则在去年9月,携同“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向浙江大学捐赠4000万美元。作为中国高校接受的最大一笔捐资的主角,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信电系主任章献民透露,“平安基金”成立的背后,段永平也是重要的推手。“他思考了很长时间,该为母系做些什么,尤其是给自己的老师。”
    
    对于自己教过的大部分学生,71岁的教授黄恭宽都能记得。以前信电系在之江分部的时候,单身青年教工跟学生住在同一个宿舍楼里,大家就像朋友一样。杨冬晓说,他们常常去找老师借书、借自行车,甚至嘴馋了,去借个锅来用。
    
    学生和老师的这种平等和融洽,使他们保持着长久的联系。
    
    “有一个班的学生毕业以后,90%的人都给我写过信。”后来黄恭宽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出差到某个地方,当地的学生请他吃饭,然后去“听一段评弹”。而段永平,在他看来,只是这么多年轻人当中普通的一个。
    
    这些年轻人,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成立50年的时间里,信电系的毕业生已有12000多名。为了发起对“平安基金”的捐助,校友卢小林和卢国文还专门承担起了海外的联络工作。
    
    捐款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即便是在国内,也是从北京、深圳、上海、武汉各个地方汇到杭州,最大的一笔是由4名校友共同捐助的35万美元。统计表格里,捐助人都用了数字和字母代称,原因是,“大家都不愿意公开姓名”。
    
    外界所能知道的,只是他们每个人所毕业的班级。
    
    捐助是一种感情的回馈
    
    尽管还没有正式公布,已经有很多现在浙大就读的学生,知道了“平安基金”设立的消息。
      
    “表面上看来,是学生捐款,老师受益。而实际上,首先是老师的爱和付出,自然而然地激发一种感情的回馈。”学生们至今还记得上个月为林挺萃捐款时的那一幕。林挺萃是信电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2006级的一名硕士生,他的母亲病重需要大笔医疗费。3月19日这天,信息学院的研究生会组织在校园开展募捐。
    
    一个网名叫“stwin”的同学,在浙大校园BBS飘渺水云间Guangdong讨论区里,发帖记下了这一场景——
    
    “一位穿着极其朴素的女教师(职工)在我们台前徘徊……忍不住又转了回来看了看展板……似乎若有所思,终于掏出了口袋里几张挤得皱皱的纸币(约摸二十块钱吧)。我们习惯性地微笑着对她说了声‘谢谢您的爱心’,却发现她并没有离去的意思。……她悄悄地说,你们能不能多等一会?……大约又过了十几分钟,她拿着一叠厚厚的百元大钞递了过来,将钱一把塞到一位工作人员手里便匆匆离去,一句话也没有说……”
    
    信息学院的党委书记徐国良把这个帖子小心地收藏了起来。他觉得,这样的教职员工,跟科研学术上取得成就的人一样,让浙大骄傲。
    
    段永平不仅记得那个时候帮助过他的老师们,甚至是求学期间校医院的医师。他和几个发起者提议,将曾在校医院工作过的一个名叫卢少慧的普通医师的名字,也列入了平安基金的受助范围。
    
    基金规定,像癌症化疗、肾衰血透析、器官移植、中风瘫痪等情况,都可申请补助,个人一次性申请上限为5万元人民币,多次申请累计不超过20万元。还明确了资助每年两次开设《老年保健》讲座和《老年健身运动》辅导所需的费用。而且凡退休教职工,患病住院一周以上,“给予慰问金500至1000元”。
    
    眼下,信电系一共有264位教职员工,退休职工128名,几乎占了一半,同样的情况在浙大很多院系也很普遍。
    
    校工会副主席马晓微说,每年全校教工因患病申请额外的医疗补助,总额差不多有四五百万元,而学校能够发放的款项,最多只有30万元。校方也一直在考虑设置相应的互助基金,解决教工的困难。“平安基金”的诞生,是一个惊喜,同时也无疑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最可贵的在于,全部是学生的捐赠。”
    
    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不断延续
    
    浙大的学生说,在他们中间,有着许多“魅力教师”。
      
    建工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的硕士生罗雪,印象最深的是导师唐晓武的“三顿饭”。从入学到毕业,每位唐晓武的研究生,都会受到“三顿饭”的殊荣。
    
    九月初,第一顿饭。唐晓武会请他们去“名人名家”。寓意在于浙江大学是所名校,浙大建工岩土所是国家重点学科,今后一定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人、做事、做好学问。
    
    求学期间,唐晓武会带他们去一次“楼外楼”或“山外山”。这两家都是百年老店,他希望借此告诉学生,要做强做大,也要有深厚的基础,“经典”和“创新”并重。
    
    等到快毕业的时候,唐晓武就带他们去涌金广场的“金色阳光”,祝福他们前途光明。
    
    作为知名的教授、博导,唐晓武还在坚持当本科生的班主任,兼任竺可桢学院的副院长。他并不奢求太多物质上的回报,只是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和学生们在一起。他会带学岩土工程的学生看画展、看茶展、看电影《达芬奇密码》、参加创业者峰会,让他们涉猎社会的方方面面。
    
    他承认自己是有浓厚的“竺院”情结的,每年竺可桢学院新生入校的时候,他都要受邀做一次报告。他会给这些年轻人看自己当年的毕业证书——竺可桢学院“0005”号。他说这是一种人生的纪念,一种永远的身份。
    
    从日本学成之后,他回到了中国,当时首选便是浙江大学。跟那些用钱捐助学校的校友一样,他们在用教学和科研上的努力,为母校增添光彩。现在他相信,自己的学术生涯会在这里一直延续下去,他还会同样要求自己的学生。
    
    在唐晓武的个人主页上,有一长串学生的情况介绍,那是他在浙大所指导过的每一个学生,他们的个人信息,学术成果和联系方式。他希望,这种老师和学生,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可以不断地持续下去。
    
    毕业10周年、20周年……50周年聚会,成为浙大许多学院的传统节目,在有的系,甚至拓展到每隔“5周年”,就有一次纪念活动。杨冬晓说,信电系的毕业生们,还在考虑办一个茶馆,成为同学们固定聚会联络的地点。
    
    这种和谐源于二十年前
    
    “浙大是我的母校,我熟悉。我知道他们不会随便乱花这笔钱。”在去年的捐助仪式上,段永平对记者这样说,“这种信任度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二十几年前就开始建立的。我是浙大毕业的,我期望我的母校越来越好。”
      
    这种与母校的天然的亲近,也正是许多大学与校友紧密联系的基础。在众多名校的校园里,随处都能看到校友对学校的贡献。从图书馆、实验室到宿舍楼、运动场,到处可见以捐建者名字命名的建筑,这些捐赠者中很多就是该校的校友。
    
    在国际上,一所大学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捐助两个渠道。其中社会捐助,特别是校友对母校的回报是支撑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著名大学往往拥有较高的校友捐献率,既体现校友对学校的认同,也反映了校友的素质和实力。
    
    英国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理查德去年亲自撰写一封致校友的信,邮寄给18.5万名校友,以希望加强大学和校友的联系。之后,艾莉森·理查德收到校友的几千份回应信件,这让她感到鼓舞。于是,她决定,每年以书信方式来与校友沟通。
    
    有人曾经问过段永平,浙大哪些人、哪些事让你记忆深刻?
    
    他的答案出人意料,“很难说特别有影响的人、事。但那是一种总体的感觉,让我快乐,印象深刻。”
    
    不过,黄恭宽还记得,当年段永平在学校的时候,系里资助过他4元钱,让他买一张寒假从杭州回南昌老家的火车票。现在对于唐晓武来说,每一个学生毕业的时候,他都会有一件礼物给他们,一张他出资的单程车票。
    
    唐晓武希望,学生们无论去国外,还是在杭州,都能常回学校来看看。一个老师和学生愉快共处的校园,会是他们永远的“家”。
    
    不论款项多少重在感恩
    
    2007-03-11 黄*:
      
    感谢永平, 是你给我们带了一个好头。我们为你的成功感到骄傲,更为你的为人感到自豪。你不像有些人发财之后,肆意挥霍,而是把它捐出来给学校,老师。真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孝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近,我选修在华盛顿大学上夜校的课。走在华大校园,那样的幽静,典雅,好像浙大三分部。
    
    2007-03-10 段*: 多谢黄*及各位关心及捐赠者
    
    到目前为此,平安基金收到的总金额已大大超出了预定目标。在此感谢所有关心老师及浙大的校友及各界人士!
    
    2007-01-25 卢*: 802-79 加油!
    
    亲爱的802-79同窗学友,离平安基金的捐款截止日期还有两个多月了,真希望能在平安基金的捐款名单上见到你们每一位的名字。咱班共三十一位共同在一起度过最青春,最浪漫,最单纯的四年。如今,咱遍布五湖四海。这样的团队,这样的班级,谁不羡慕,谁不赞叹。如今,平安基金是由咱班同学发起的资助咱系教师的教育基金。且不论今天的老师们是否真的需要这批医疗资助,但至少这样的基金能给他们带来一份心理上的平安,这也就是“平安基金”的出处。
    
    2006-12-16 卢*: 聊表心意
    
    凡是对大学四年怀念的,对老师们有好感的,借此机会聊表心意吧。不论款项多少,重在心意。
    
    (选自浙江大学信电系802-79班级论坛,应要求,隐去发言者真名。)
    
    (本报记者 蒋蕴)2007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