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与“东方剑桥”

发布时间:2007-05-18来源:


    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教授来到浙大参观,他称我浙大是“东方剑桥”这句话,我是亲耳听到的。
    ——苏步青
    
    那时候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还不是后来那位闻名全球的汉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作者,但他已是剑桥生物化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胚胎生物化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使他成为该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位著名科学家关注着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并被委任为英国文化与科学赴华考察团团长。
    
    1942年,李约瑟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和英国生产部的支持,在重庆组建了中英科学合作馆。其后六年,他亲自驾车,行程五万多公里,访问了大后方三百余个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接触到上千位学术界著名人士,其中有竺可桢、李俨、钱宝琮、钱临照、刘仙洲、郭沫若、傅斯年、李济、陶孟和、王亚南等。
    
    在李约瑟到中国访问期间,适逢浙江大学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一路西进到贵州办学。浙大的这次西进,在中国教育史上被誉为“文军长征”。
    
    英国文学家陶德斯(E.R.Dodds)在李约瑟之前来到了在贵州办学的浙大,他是牛津大学的希腊文教授,通晓汉语。他到浙大时,适逢竺可桢校长因公外出,便由文学院院长梅光迪教授陪同参观。浙大的校舍分布多处,基本上是些破庙或简陋的木板房。它给陶德斯的第一印象,是像座难民营。但陶德斯看到了抱着书本笔记匆匆赶着去上课的学生,看到了在简陋图书馆里全神贯注阅读做笔记的师生,尤其是看到学生用绳子一捆捆地背着书带回宿舍的情景,他的看法改变了。陶德斯在图书馆抽查了一些学生的借书卡,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借书记录,每个学生都是如此,他惊奇不已。
    
    与浙大几位教授的座谈彻底改变了陶德斯的看法。当时,他正在研究英国古典文学,专攻英国古诗。他就此话题与教授们探讨。有浙大教授表示,英国民族性趋向悲观,陶德斯坚决反对。他说:“我们民族有史以来就是一个乐观向上的民族,我从未听见过有人说,我们是一个悲观的民族。您的依据是什么?”浙大教授纷纷在英国古典文学中找出依据,有的引用经典古诗中的名句,也有人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诗篇与英国诗篇对照,以说明英国人的悲观处世哲学。令陶德斯惊讶的不仅是中国教授新异的观点,更是他们对英国文学的熟悉并能用英文流利背诵那些自己都没有记住的古典诗歌。陶德斯以为他们都是教西方文学和诗歌的教授,结果发现,他们是机械系主任钱钟韩、中文系主任郭斌和电机系教授杨耀德。
    
    在李约瑟访问中国之前,陶德斯告诉他:“有一所学校你千万不要漏掉,那就是浙江大学。”
    
    1944年4月10日,和10月22日至29日,李约瑟先后两次到贵州的遵义和离遵义75公里的湄潭,访问西迁的浙大。国内学术界对李约瑟的来访十分重视。
    
    4月10日,校长竺可桢校长亲自接待,并请李约瑟博士作《战时及平时之国际科学合作》的演讲。演讲完毕,李约瑟参观了浙大工学院实验室,晚上与浙大师生进行座谈。
    
    同年10月,李约瑟再次来到浙大,参加中国科学社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并考察浙大科研情况。24日上午,李约瑟在学生膳厅作了《科学与民主》的报告。他表示,纳粹的失败足以证明科学决不为暴君专制者所利用;近代科学的兴起,与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及商业之兴盛有关,近二十年来俄国科学有显著进步,由此证明社会主义并非反科学。当晚,李约瑟又就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西方科学发展之比较等话题,为浙大师生作了演讲。
    
    在浙大湄潭校区,李约瑟先后参观了化学系、生物系、数学系、物理系、农化系、湄潭茶厂,并参观了设在遵义的史地系。李约瑟被深深地震撼了。当时的浙大师生身居偏僻山村,面临经费拮据、物质匮乏、空袭骚扰、疾病困扰、通货膨胀等重重困难,依然进行教学和科研,很多重要成果正是在此间完成的,仅中国科学社30周年纪念会期间提交宣读的学术论文就有八十多篇。其中有许多后来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理学院苏步青的微分几何、陈建功的三角级数、钱宝琮的《金元之际数学的传授》、王淦昌的中微子研究如《中子与质子》和《五维空间场》(与程开甲等合写)、束星北的相对论、卢鹤绂与王谟显的量子力学、何增禄的光学,以及史学家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等。束星北的《加速系统的相对论转换公式》,王淦昌的《中子的放射性》等五篇论文给李约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把它们带到伦敦,发表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他崇尚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向胡刚复教授提出,要求成为中国科学社外籍社员。
    
    李约瑟给予浙大很好的评价。在为浙大师生讲演时,他把浙大与英国剑桥大学相提并论,褒誉浙大为“东方剑桥”。他对谈家桢教授说:浙大的学术气氛,可以媲美于英国的剑桥和牛津两大学。李约瑟对浙大有这样的描述:
    
    在湄潭,研究工作是很活跃的:生物系正在进行着腔肠动物生殖作用的诱导现象和昆虫的内分泌素等研究。这里关于甲虫类所有的色彩因素的遗传方面的工作,在美国已引起很大兴趣,较有名的工作有磺胺类药剂的衍化物的研究。在植物方面,因为限于仪器,工作侧重于理论的研究,如原子核物理学、几何光学等,水平显然是很高的。这里还有一个杰出的数学研究所。
    
    1945年10月27日,他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
    
    在重庆与贵阳之间一个叫遵义的小城市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遵义之东75公里为湄潭,是浙江大学科学活动的中心,在湄潭可以看到科学研究活动一派繁忙紧张的景象。
    
    李约瑟博士的两次访问,对浙大的学术研究、浙大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和向全世界宣传浙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积极地通过英国文化委员会供应当时中国所缺乏的新刊图书,并从印度代购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药剂;又将浙大等院校科学家的论文介绍给国外科学期刊发表。据统计,经李约瑟推荐在国外发表的中国学者的论文,1943年为30篇,1944、1945年增至108篇,其中大多数发表于世界一流期刊,如英国的《自然》、美国的《科学》等。他还推荐浙大等院校的学者到英国进修研究。并给浙大带来了刚发明的维他命D精(Caleiferol)等急需的药品,解了燃眉之急。竺可桢校长称李约瑟的帮助是“雪中送炭”。
    
    在访问浙大期间,李约瑟与浙大的竺可桢、王进、胡刚复、钱宝琮、张孟闻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约瑟由此增添了探索中国科学史的勇气,并得到了许多丰富的资料。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我们最慷慨的赞助人是著名的气象学家、长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博士,在我即将离开中国的时候,他劝说许多朋友四出寻找各种版本,因此在我回到剑桥后不久,整箱整箱的书就运到了,其中包括一部《图书集成》(1726年)。”这部《图书集成》被李约瑟视为珍宝,此书现藏于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
    
    (万润龙)200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