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翘楚
竺可桢与二十八宿起源研究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1910年8月作为第二期庚子赔款留美学生赴美,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教武昌高等师范和南京高等师范,讲授地理学和气象学。1925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国际百科全书》编译室主任。一年后又到南开大学教书。1927年应聘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至1949年,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1949年10月,竺可桢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竺可桢是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奠基人,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一代宗师。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是竺可桢在担任浙大校长时唯一的一篇科学论文,也是竺老一生中最为经典的科学史代表作之一,完成于1944年5月,发表在《思想与时代》月刊第34期。
二十八宿起源问题曾经是古天文学史上一个有争议的重大问题。中国古代将黄、赤道附近的天空划分为28个区域,每个区域至少选两颗星来代表,其中的一颗叫“距星”,这就是所谓的二十八宿。除中国外,古代印度、阿拉伯、伊朗、埃及等国也有类似二十八宿的体系。那么,二十八宿究竟起源于何国呢?19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学术界曾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后来日本人也参加了论战,一时争论纷纭,莫衷一是。当此之际,竺先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详尽而充分地论证了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由于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因此他的文章于1944年发表后,国内外学术界对起源地点问题的看法基本得以统一,平息了持续百年来的公案,为捍卫中华民族在天文学史上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在世界科学史上所占有的地位做出了卓越贡献。
夏承焘与词学
夏承焘(1900-1986),浙江永嘉人。著名词学家,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30年起,夏承焘任之江文理学院讲师,1942年出任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教授。解放后,先后担任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夏先生一直主持东南词学讲席,与海内词家、学人声气相通,治词授业,多有建树,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一代词学宗师。
夏承焘先生词学研究的最大成就在于开创词人谱牒之学。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夏承焘即专心致力于词人研究,他旁搜远绍,精心考辨,匡谬决疑,积年累月而成《唐宋词人年谱》十种十二家,由此唐宋词人生平事迹若绳贯珠联,清晰可辨,信实可靠,部分难解作品亦得到妥帖的诠释。十种年谱问世以后,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后人研究词学的必备重要参考书。
陈建功、苏步青与“浙大学派”
陈建功(1893-1971),浙江绍兴人。曾三度留学日本,1929年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他所从事的数学研究跨越了三角级数、直角函数级数、单叶函数、函数逼近论、广义解析函数以及偏微分方程等许多分支。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浙江大学任教,曾经担任台湾大学代理校长、复旦大学教授,1952年起担任杭州大学副校长。
苏步青(1902-2003),浙江平阳人。1931年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微分几何学上的贡献为世人所公认。苏步青在浙江大学任教21年,曾担任数学系系主任,训导长。1952年调任复旦大学教授。1955年起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78年后任校长。
1929年,陈建功从日本学成归国任教浙江大学,两年后,苏步青应两年前与陈先生之约也来到浙江大学并出任数学系主任。次年,他们共同在浙江大学首创了数学讨论班,微分几何和函数论两课由两人分别主持,他们强调教师必须教学与科研并重,训练学生有独立读书及读论文的能力。这一时期的浙江大学数学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青年英才,数学家熊全治、白正国、程民德、王元等皆为这一时期浙江大学培养的学生。
据1944年8月的统计,浙大师生7年间发表在国内外数学专刊上的的学术论文计123篇。陈建功和苏步青等在“富里埃级数”和“K展空间”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浙大学派”。
贝时璋与“细胞重建”理论
贝时璋(1903-),生于浙江宁波镇海县。1928年获得德国土滨根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29年年底回国。
1930年春,年仅27岁的贝时璋应聘浙江大学副教授兼生物系主任。依照浙大的规定,得博士归国的只能先聘任为副教授,任职后如成绩出色,才能升为正教授。依此,贝时璋虽是8月开始才能起聘,却提早于4月底先到校,单枪匹马,把新的生物系筹办起来。他自己绘制教学用的挂图,又开出单子,定购仪器、药品、国内外图书和杂志、玻璃器皿,样样齐备。
贝时璋的科学研究工作,是从1932年开始的,那一年,他在杭州西湖附近松木场的稻田里,采集到甲壳类动物丰年虫的中间性个体,开始以丰年虫为材料,研究它的性变化原因。接着他从丰年虫生殖细胞的变化上,发现了性细胞重建现象。1934年春,他首次在生物系学术性的书报讨论会上,报告自己对丰年虫的性变化研究。此后,他一直没有停止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自1941-1946年,贝时璋关于丰年虫的细胞重建研究以及其他各种研究论文开始在国内外发表。
朱祖祥与我国土壤化学研究
朱祖祥(1916—1996),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193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9年,他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随学校辗转西迁,参与组建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年仅32岁时就被聘任为农业化学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后,他又致力于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和环保系的建立与发展,创建了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土壤与植物营养和环境工程学科。他长期致力土壤化学的研究,他创立的关于土壤磷的吸持、解吸、固定的化学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的论述;关于养分位的表述;关于绿肥耕埋后激起土壤微生物强烈活动而耗失土壤有机质的“起爆效应”(现通称激发效应)的论点以及绿肥肥效机制的探讨等许多理论与技术在土壤科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对研究农田土壤肥力的动态监测,对研制测定养分有效度的方法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更是对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谈家桢与《异色瓢虫色斑遗传中的嵌镶显性》
谈家桢(1909-),浙江宁波人。193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38年起在浙江大学生物系任教15年,曾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1952年调任复旦大学,后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他的研究成果为建立现代综合进化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认为是丰富和发展了摩尔根遗传基因学说。
抗日战争浙江大学西迁遵湄期间,在破旧不堪的唐家祠堂建起了生物实验室,谈家桢继续着他以果蝇为材料的进化遗传学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1944年,谈家桢在这座祠堂里研究发现了瓢虫色斑变异的嵌镶显性现象。1945-1946年间,他应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赴美,对嵌镶显性现象的规律作进一步的研究,并在1946年发表了《异色瓢虫色斑遗传中的嵌镶显性》论文。这些成果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1948年,谈家桢作为中国遗传学界的惟一代表,出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八届国际遗传学会议,并被推选为国际遗传学会常务理事。
卢鹤绂与“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
卢鹤绂(1914-1997),辽宁沈阳人。1941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担任浙江大学教授至1952年。
1945年,两颗原子弹的爆炸举世震惊,而1944年,卢鹤绂就在论文《重原子核之潜能及其利用》中相当准确地计算出1公斤铀在全裂变时所产生的原子能量,并做出重要预测:“就现世而论,此种浓厚之能源必将有其特殊之用途。”1947年,他首次公开论述了原子弹的全部原理,提出了估算原子弹与原子反应堆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因此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揭露原子能秘密第一人。1951年,卢鹤绂另一篇重要文章《从声现象研究体积粘滞性和压缩性》发表,首次把容变粘滞理论在声学中的应用范围,巧妙延伸到全部频率。同年,从理论上将适用于一种分子的驰豫过程推广到有几种驰豫过程同时存在的情况。驰豫压缩基本方程后来被命名为“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而一系列相关论文,也被包括德国巨著《物理学大全》、伯格曼名著《超声学及其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在内的日本和西欧权威专著纷纷引述。
1998年8月30日,物理大师卢鹤绂的铜像在美国休斯敦第一浸信教会学院落成,这是美国主流社会竖立的第一座中国科学家雕像。
王季午与中国传染病学教材
王季午(1908-2005),是中国传染病学教材的奠基者。医学教育家,内科学专家。1940年在美国吐兰大学进修热带病学,以优异成绩荣获该校“名誉讲师”称号,并成为美国热带病学会会员。1941年回国任教。抗战胜利后,受竺可桢校长之邀,受聘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任院长兼附属医院院长。曾任浙江医科大学校长。
1959年,由王季午担任主编,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传染病学》。他在主编这部教材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书刊,吸收了国内外传染病研究的最新成就,并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的尝试。该书自1959年第一版问世以来,深受全国广大师生欢迎。1973年他主持重编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传染病学》。王季午还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学》分卷、《内科理论与实践·传染病篇》、《鲎试验在医学上的应用》、《实用肝脏病手册》、《医学继续教育》教材等。1979年王季午又主编了中国第一部传染病学参考书《传染病学》,为中国高级医药卫生人才进修学习,提供了一部高级专著。为了编写好传染病学教材和参考书,王季午几乎献出了后半生的全部时间。
张其昀与《遵义新志》编纂
张其昀(1901-1985),浙江鄞县人。史地学家,教育家。1936年应竺可桢之邀到浙大创办史地系,在史地系任教并担任系主任14年。
浙大史地系的特点,是把国内一般大学分别设立的历史系与地理系综合成为一个系。为此,张其昀在《我与浙大史地系》一文中明确指出:“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曾说:‘二十世纪学术上最大的贡献是史学精神与地学精神的综合。’盖一为时间的演变原则,一为空间的分布原则,浙大史地学系创立的宗旨在此。”浙大史地系不仅包括文学院史地系与师范学院史地系,还创立了其他大学所无的史地研究所与史地教育研究室。浙大史地系在遵义时期,不仅培养了大批史学与地学学士,还培养了不少硕士,在史地教育、教学和科研上都居全国领先的地位。
遵义旧有《遵义府志》,偏重于地方史料。1940年始,浙大史地研究所各组导师及研究生对遵义地质、地形、气候、土壤、人口、聚落、土地利用、产业、交通、民族、史迹等方面作了详尽的实地考察、调查研究,以几年努力,编纂成地学著作《遵义新志》一书。这是一部用科学方法编写的地方志,全书约十七万字,并附测绘地图二十二幅,这对当地工农业的开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遵义新志》中关于遵义农业改良的若干结论,如土地利用、产业与资源等章,更是成为了遵义地方建设的重要依据,对遵义地区的经济开发具有长远的参考价值。鉴于其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遵义市地方志办公室于上世纪80年代又将《遵义新志》进行了重新印刷。
陈立与中国工业心理学
陈立(1902-2004),湖南平江人。我国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
1924年,陈立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理化专业。1930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师从著名心理学家C.E.斯丕尔曼,研究了O因素——一个当时尚无人系统研究过的课题。取得博士学位后相继在英国工业心理学研究所和德国柏林大学心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34年底,陈立回国任清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合聘的工业心理研究员。1935年,他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工业心理学专著——《工业心理学概观》,成为我国工业心理学乃至应用心理学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39年,应竺可桢校长的邀请,陈立到浙江大学教育系任心理学教授。在西迁途中,他开始考察中国教育的现状,从1940年到1947年间,先后发表了有关教育改革的论文20余篇。
陈立创新发展了智力与测量理论,在国内开创性地运用经典心理物理实验和现代心理测量相结合的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因素组成随年龄而简化”的理论,确立了他在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要学术地位。此后,他又创新发展了智力与测量理论。1950年,他调赴中国科学院工作,负责筹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研究所。
上世纪80年代,他与机械工业部等工业部门合作,创立了工业心理学专业。2000年,陈立荣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终身成就奖。
吴耕民与现代中国园艺学
吴耕民(1896-1991),浙江慈溪人。1917年赴日留学,1920年学成回国,1927年春参加筹备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1939年秋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园艺系主任达11年。1952年后,执教浙江农业大学。
吴耕民从事园艺教学达70年之久,是我国现代园艺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园艺人才。自1921年至1937年,他先后创建了浙江大学农学院等4所农业院校的园艺系、2个园艺试验场和1个研究所。他早年编写的《蔬菜园艺学》是我国最早的园艺教科书,主要著作还有《中国蔬菜栽培学》、《果树修剪学》、《枣、栗、柿栽培》、《中国温带果树分类学》、《中国温带落叶果树栽培学》等23部,许多著作成为农业院校园艺学科的主要参考书。
吴耕民长期从事园艺教育科研,作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推广了许多新技术,如我国现用的温床,最早生成于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成贸街农场,就是吴耕民根据日本兴津园艺试验场模式建造的。他还成功引种了众多国内外的优良果树、蔬菜和花卉品种。全国闻名的浙大长萝卜,就是他在解放初从杭州市郊农家选出后培育的,现已传遍全国,成为著名的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