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贺福初院士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运用蛋白质组学手段研究SARS发病过程中,病人血浆中蛋白质种类及量的变化,发现在SARS进展期炎性反应相关蛋白质群的变化最为明显,此时SARS病人体内启动了炎症抑制系统以应对病毒感染。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出版的国际核心期刊《蛋白质组学》上,该研究不仅提供了新的SARS分子机制的理论认识,而且还可用于指导SARS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SARS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2003年曾给世界尤其是我国的人民健康、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阐明SARS的发病机制是各国科学家共同面临的重要科学命题。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贺福初院士、钱小红教授和周钢桥博士、姜颖博士领导的课题组,一直致力于SARS相关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在此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自然—遗传》等多家国际核心期刊相继发表了有关研究结果,受到国际同行的瞩目。
SARS 暴发之初,研究人员用高灵敏的生物质谱寻找、鉴定自然状态下的SARS病毒结构蛋白,与加拿大同行同期鉴定出SARS病毒3种主要的结构蛋白——S蛋白、N蛋白和M蛋白,为诊断、预防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发表于2004年2月出版的国际核心刊物《蛋白质组学》。
研究人员发现同一人群的不同个体对SARS的敏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从2003 年即开始研究人群中个体的基因多态性与SARS发生风险的相互关系,并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MBL)上取得突破。MBL是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分,在人体的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最终确定,存在该基因变异体的个体发生SARS病毒感染的风险约增加1.7倍,研究论文2005年10月发表于国际核心刊物《感染性疾病杂志》。
此后,研究人员又对另一个基因——即SARS病毒的受体基因CLEC4M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证明该基因的多态性与SARS病毒感染的风险性无关,否证了先前香港大学另一研究小组提出的该基因多态性与SARS发生风险有关的结论。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上。
贺福初表示,上述系列研究成果对于认识SARS的发病机制以及SARS高危人群的预警、SAR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中所建立的学术、技术体系对于未来新发传染病的研究也将发挥重要的示范和支撑作用。
(李晨 吴志军)2007-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