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奥秘:40名学生与80项专利

发布时间:2007-06-14来源:


    6月8日,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宣布,在刚刚结束的一项全国性的电梯轿厢设计大赛中,工业设计专业2004级本科学生董安、梅郁的作品“人的联系”获得概念组一等奖。
      
    和陌生人共用电梯这个封闭狭小的空间,人们往往感到尴尬。“人的联系”的电梯设计,便是让陌生人之间增进交流的设计。当人们进入电梯时,每人脚下的特制地板会出现一块脚形的光斑,而且在各人的光斑之间,又有光带自动互相联结,似乎在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
    
    每一个创新,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的师生们计划,今后每年出一本集子,把一次次创意的过程记录下来,名字或许就叫——“创新从这里开始”。
    
    现在,他们正为这个“创意”本身感到兴奋,“这会对整个产业,都产生价值”。
    
    创新“则通” “头脑风暴”诞生没有腿的椅子
    
    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2007届毕业生,这几日正在忙着参加毕业论文的答辩。答辩的地点选在玉泉校区的一幢教学楼里,那个房间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则通室”。据说就是源于《周易》里的一句话——“变则通,通则久。”
      
    “变通就是创新。”作为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的负责人,应放天副教授反复强调,这个至今仅有17年历史的年轻专业,课程体系“除了设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更强调创新实践,透过对社会、经济与科技领域的理解、反思和批判,领会工业设计的精神”。
    
    今年工业设计系毕业的本科生,一共有40名。这40个人,手上的专利有80项。这些平均年龄22岁的年轻人,已经摘取过的国际顶级设计大赛的奖项有:3项德国红点设计大奖、5项IF国际设计大奖、伊莱克斯设计大赛的银奖和第四名……
    
    “吃饭”和“上厕所”,如果能在5分钟内说出两者的10种联系,那意味着你并不缺少创新思维。
    
    这样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却是陈京昌们经常碰到的。从“走路”和“音乐”之间的联系,他们想到了做一双“钢琴鞋”,每踩一步会发出曼妙的声音。
    
    2006年从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本科毕业后,陈京昌又选择了继续攻读这个专业的研究生。他们会时常有这样的“头脑风暴”课,大家一起集中讨论一两个问题,短时间内集中最多的想法和创意。
    
    这一天,他又和同学赵巍、胡一川讨论起了“下雨天放雨伞”的问题。
    
    “日常我们怎么解决?”“商店进口处,通常放个水桶或脸盆。”
    
    “设计一个架子怎么样?”“要考虑中国人放伞的习惯,不喜欢折。”
    
    “伞顶做个八爪形的支架呢?倒过来可以立在地上。”“这适用于长柄伞,现在多数人用三折伞。”
    
    “如果伞可以拧干呢?”“那就要用吸水的面料,伞就会很重。”
    
    “如果伞的材料选一点不吸水的呢?”“那要纳米级的材料才可以。”
    
    陈京昌最后想到的是,把伞像花一样吊挂起来。可最终如何实现,他也说不上来。不是每一次“头脑风暴”都一定能有结果,但是每一次,他都可以获得新的想法,很多从别人那里传递来的信息。
    
    有的时候,老师们会仅仅把这当作一种训练,不过也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在一堂课上,要求学生设计一把椅子,几天下来,大家的想法还是脱离不了传统的套路。
    
    于是,老师让他们做“头脑风暴”,做关于“椅子”的名词解释。学生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椅子就是把人托起来,让人觉得舒服的东西”。
    
    于是,学生们想到了以中国的“8”字绳结为原型,做成流线造型的一体椅身。因为它的特殊造型,还能给人怀抱的感觉。就这样,一把“没有腿的椅子”诞生了。
    
    流浪汉帐篷和盲人魔方 好的创意要关注“人的因素”
    
    2006年的寒假,有一段时间,朱鹏程天天跑去和几个捡垃圾的流浪汉聊天。
    
    这个21岁的女孩子问得很详细,你们从哪儿来,平时到哪里去捡垃圾,会用什么样的工具。几天下来,她发现,其实这些流浪汉有很多的想法,“他们的生活并非完全没有计划”。
    
    那个时候,朱鹏程和她的5个同班同学,正在想给城市里的流浪人群设计一种工具,主题是“手推车里的遮蔽所”。最初定下来的概念就是,既可以用于休息,也可以用于他们的“工作”。
    
    后来,这个名为“1/4部落”的设计,博得了许多的赞赏。捡垃圾的时候,它是一辆推车,休息的时间,它是一个帐篷。设计的外形创意取材于中国的红灯笼,每一个帐篷展开来就是四分之一个“灯笼”。
    
    当流浪汉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他只能找一个墙角使用这个帐篷,而创意的关键在于,“当四个流浪汉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将帐篷互相依靠,组成一个完整的‘灯笼’。”
    
    朱鹏程和她的伙伴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鼓励这些边缘群体,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与社会有更多的接触。“大红的灯笼,有一种象征意义就是团圆和融合。”她希望,用这种方式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应放天说,他从来都认为,“社会责任感”和“商业化”并不排斥,同样,“学院派与社会也并不脱节”。因此,他特别注重对设计的价值评估。“一个好的设计,首先考虑人的因素。”
    
    有人设计了一把好玩的伞,风一吹就会转动起来。那么如果伞上有水,会不会溅到旁边的人?老师们都会善意地提醒他们,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单个人的生活情趣。
    
    学生也学会了时时从小资情愫里走出来,把眼光放到传统产品上,通过智能化的改造,使其功能更加符合人的需求。
    
    他们创意了很多款让盲人使用的概念产品。盲人用的卡拉OK机,在手持的麦克风上设计一个盲文触点,可以通过这个位置让盲人摸到歌词,和正常人一样尽情飙歌。
    
    学生洪芳专门去了浙江省盲人学校,与不同年级的盲生交谈。回来以后,洪芳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非常开朗活泼健谈,比正常孩子的表现欲更强。无法看到这个世界,他们只感到遗憾,而并不怨天尤人。我坚信,只要通过学校的教育,他们一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后来,这个专业的学生们设计了一个创意独特的魔方,用6种触感完全不同的材料(金属、木头、布、橡胶、硬塑料、石头)构成。“触摸并不是认知世界的唯一方式,但对于盲人来说,却是最好的方式。”设计者说,通过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同材料,他们可以对许多传统的游戏和玩具进行改造,让盲人也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阅读“中国智慧”
    创造潜质最终比拼“内心的东西”

    
    有的时候,与陈京昌在一起工作的团队,会是这样的组合。一个电子工程师、一个结构工程师、一个计算机软件工程师。设计师提出要达到的目标,让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实现。整个过程,他们就像导演,需要的是“创意”和“整合”的能力。
      
    每学期,工业设计系都会有一门两周时间的“工程实践”课。像美的、索尼这样的知名企业,会派工程师来给学生讲他们在实际的产品开发中的设计理念。从一开始,这些多多少少有点艺术小资气息的年轻人,就开始了解一些在设计中实实在在面临的问题。
    
    这是一份工业设计系学生的选课单。除了学习“素描”、“色彩”之外,他们还要学习“设计思维表达”、“社会学”,还会选读“艺术史”、“文学经典”、“建筑史”、“美术史”,甚至“环境与人类文明”。
    
    他们希望学生们都能“怀文抱质”,则文质相得益彰,内外兼修。尤其是当他们在设计方面小有成就之后,一切的技术都会位居次席,设计大师拼的就是“内心的东西”。对于这些“内心的东西”,应放天的理解是一些“人文的思索”,“诸如对社会的敏锐观察,以及对文化的包容度”。
    
    于是,工业设计系的学生们要接受这样的一种训练——“阅读古人的智慧”。他们坐在“则通室”里,研究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那种大开襟的衣服。从这当中,他们读出了“古人对绿色设计的理解”,这种“单材质”的产品设计思路,今天还流行于诸多设计大师的作品中。
    
    陈京昌有一份自己挺满意的作品,他给它取名叫“流礼”。设计是为了回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给父母什么样的礼物?”
    
    这份去年完成的设计,竟与苹果公司本月即将推出的iphone手机有颇多相似。同样是全触摸屏外观,通过USB接收电脑硬盘和网络上的多媒体“礼物”(图片、视频等),也可以用蓝牙技术和手机彩信发送和接收“礼物”。
    
    陈京昌说,“电子礼物,也会成为一种直观的,可以用来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物。”利用现代高科技的形式,来解答一个传统的人文命题,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创意。
    
    陈京昌的榜样也许是他的学长们,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进入了世界500强的企业,开始向“设计总监”的目标努力。“那么,跨国公司看中的是你身上的什么特质?”
    
    “是因为付给你的工资可以比老外低吗?当然不是。”应放天告诉他,也不是因为你能学习欧美的东西,而是因为你能理解中国的东西。与生俱来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长期中华文化的熏陶和积淀,才能让他们的眼睛“为之一亮”。
    
    碰撞“迸出火花” 绝妙点子在于“站对了位置”
    
    按照导师的要求,胡一川在收集关于糖尿病人的资料,他与同伴们正着手开发一种适合糖尿病人穿的鞋。在投考工业设计的研究生之前,他读的是临床医学。
      
    这在这个专业的学生当中并不少见。2007届的本科生班长姚力宁,也是大二的时候从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转过来的,她的同班同学,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最初进浙大的时候并不在这个专业就读。
    
    “几乎每个学期,都会有外系的学生转进来,也有人会转出去。”这在姚力宁看来,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他们有的原先学园林设计、有的学测控、有的学生物工程、有的学机械。对工业设计系的老师来说,他们喜欢不同学科基础和思维方式的碰撞,这样才能不断“迸出火花”。
    
    那获得了国际设计大奖的洗衣机,就是这样诞生的。
    
    也是在一次头脑风暴,主题是“人们还希望洗衣机能带来什么?”有一个学文科的学生突然冒出一句,“我想念晒过的被子里那种阳光的味道”。这种文学式的描述,不经意间打开了一条思路。
    
    后来,他们就将模拟阳光的技术整合到了洗衣机的烘干系统中,使衣服烘干的过程更贴近自然。这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洗衣机的名字,就叫“阳光的味道”。
    
    “许多和生活有关的东西,人们用了它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却不一定能想到,如果做一点小小的改变,会带来更大的价值。”工业设计系的学生时常被鼓励,从非常规的视角来观察日常生活。
    
    前两天,有一个学生跑来跟应放天说,他去城市里拍了很多花盆的照片,回来后,发现了一个问题:花要长大,于是人们总要不断地更换花盆。他说,“如果花盆也能长大就好了。”
    
    应放天立刻兴奋了起来,这种童话般的想法,是多么神奇的创意,他甚至立即想到了一种实现的方法。
    
    “创新有时候真的并不困难,难的是你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他打了个比方,“如果你是战地记者,想写点与众不同的东西。那么你除了写炮火纷飞、英雄狗熊外,你是不是还可以去写写战场上的动物,他们的生存状态呢?说不定会是篇不错的文章。”
    
    本报记者 蒋蕴 通讯员 周炜 2007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