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浙江记者 茅建兴 人类正面临许多新的难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全球变暖、人口爆炸式增长等,都需要科学家寻求解决方法。正因如此,物理学大师杨振宁最近发表演讲指出,「21 世纪是应用研究的时代,其广度和深度将令人称奇」。这位曾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卓越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承认物理学想要再来一次重大突破,已经越来越困难,反而从事成效较明显的实用研究,则较易挣钱,「如果你(实用研究的科学家)对金钱感兴趣,在这个时代,很有机会成为百万或亿万富翁」。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第11次校长年会近日在浙江大学召开。联盟中的13个国家地区的28所会员学校以及其他6所国内重点大学的校长齐聚浙江大学,以「高等教育与新兴经济体─ 亚太地区的发展与中国的国际合作」为主题,交流商谈亚太地区高水平大学间教育、研究和创新合作。其间,85岁的诺奖得主杨振宁以「21世纪的科技」为题发表了演讲。
基础研究「两极化」
杨振宁指出,21世纪应用研究将会得到更大重视。由于基础研究在20世纪发展迅速,为科学创造了「无尽的前沿」,也为新世纪的应用研究开辟了大量全新领域。「像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石油工程、基因学、公共健康学、流行病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在1900年前根本不存在,甚至这当中的许多,在我当研究生的时候并不存在」。
至于基础研究方面,杨振宁认为将会「两极化」─越来越广阔,如天文学;或越来越精细,如物理学。他相信基础研究的进展将会更加困难,人类须付出的代价也将更加昂贵。
物理学难再大突破
他笑称自己年轻时,当时的物理学处于「白银时代」,「20世纪开始的20至30年,是物理学的『黄金时代』。」他解释说,20世纪初物理学领域还有很多谜团,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机会,所以物理学上最重要的发展都是在这段时间内发生。到了杨振宁40年代成为物理学研究生时,这个领域重要的基础问题都已解决。
在他看来,物理学想要再来一次重大突破已经越来越困难。「基础性研究的周期是20至40年,有的甚至是100年。但是应用性研究往往在1至5年内便能出成果」。
不同时期不同选择
他对当代爱好科学的年轻人建议,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性研究,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可能性,「现在你们想转投应用研究的领域无可厚非,因为那里会有更广阔的空间。在不同的时期,人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他更坦言,「如果你对金钱感兴趣,在这个时代,很有机会成为百万或亿万富翁。」
但他不忘补充说道,基础研究更需要国际化合作,例如高能物理、空间科学等基础学科,「人们越来越发现,要尽可能的集合多种智慧,协同与合作」。
200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