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胶束搭载化疗药物直抵癌细胞

我国科学家的这一药物输送方案,首次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

发布时间:2007-07-06来源:


    本报北京7月5日讯(记者潘希)我国科学家经过两年多研究发现,一种纳米尺度的输送载体可搭载药物快速穿越细胞膜进入肿瘤细胞内部,让药物准确“击中”癌细胞,不但增强了药物的抗肿瘤效果,还降低了药物的毒性。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伟、杭海英领导的课题组,7月4日在著名期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院刊》上发表论文《磷脂—阿霉素自组装纳米胶束促进对肿瘤的渗透性》指出:粉末状聚合物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溶入水中后,可与传统抗肿瘤化疗药物阿霉素自动组装形成纳米尺度的新型输送载体——直径10纳米至20纳米、包载阿霉素的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纳米胶束,进而提高阿霉素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和对深层组织细胞的渗透,增强其抗肿瘤效果并降低毒性。
    
    梁伟对《科学时报》记者说:“肿瘤组织血管和生理特征的异常不利于药物的输送,过去纳米载体携带抗肿瘤药物进入人体后,往往富集在肿瘤血管的周边或肿瘤细胞的间隙然后释放出药物,由于细胞内药物的浓度较低,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我们这项成果,正是通过纳米载体和药物的有机组装,经过静脉注射后将抗肿瘤药物送到‘目的地’,让它们能很快在细胞内富集并发挥疗效。”
    
    这一研究首次证明,包载阿霉素的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纳米胶束可以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蓄积并渗透到深层肿瘤组织提高肿瘤细胞内药物浓度,从而显著增强阿霉素的细胞毒性、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过去,类似的纳米药物输送载体也能提高靶向输送药物的能力、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但通常伴随药物杀伤肿瘤细胞能力的减弱,因而需要增加用药剂量来保证疗效。
    
    梁伟介绍,自1906年保罗·埃尔利希描述药物输送的概念以来,对实体肿瘤的药物输运目标被确定为:提高肿瘤内部药物浓度,同时阻止其他器官暴露在药物作用之下。为达到这一目的,科学家研制了很多药物输送系统,包括脂质体、胶束、酶联抗体前药、光敏疗法和大分子药物载体等。近年来,药物输送系统成为国际肿瘤研究的热点。
    
    “我们将搭载阿霉素的纳米载体注射到患有皮下瘤和肺转移瘤的实验小鼠体内,发现这种纳米载体可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蓄积,并渗透到深层肿瘤组织,提高肿瘤细胞内药物浓度,从而显著增强阿霉素的活性,抑制肿瘤生长,并降低药物毒性。”梁伟说,“这项成果已申请国际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院刊》为这一研究配发长篇评论,指出这是一个简单但能有效地将药物和合适的载体整合起来产生很好效果的例子:首先,将聚乙二醇衍生磷脂作为载体,能显著地提高细胞对于阿霉素的摄入量,这种显著的提高很可能导致聚乙二醇衍生磷脂—阿霉素胶束对于细胞的半数致死浓度的降低;其次,很多药物输运系统表现出了相当好的肿瘤靶向性,但无法有效抑制肿瘤,这一工作与它们完全不同,包载阿霉素的聚乙二醇衍生磷脂胶束将肿瘤靶向性和较高的药物利用度较好地结合起来,不仅表现出优秀的抗肿瘤效果,也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课题组计划通过进一步的系统研究,使这一成果更加完善。梁伟说:“我们接下来主要进行机理机制研究,例如药物和载体的组装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装配’后进入癌细胞的速度很快,等等。此外,还将通过实验观察该载体对肝癌、乳腺癌、结肠癌等的治疗效果。”
    
    (潘希)200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