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今天来上课的是浙大教授,早早赶来的小记者已经在开始议论“他是不是年纪很大了啊”,还有人在担心“他会不会讲得很深奥啊”……
“我平时都给大学生研究生上课,给你们这么小的记者上课,可真是我生平第一次啊!”沈爱国老师走进课堂一坐定就和小记者们套起了近乎,不过你们不用担心,我女儿和你们差不多大,我经常和她一起聊天,前两天她还考我一个题目,“麒麟到了北极会怎么样”,我想啊想就是回答不出来,她最后告诉我:“爸爸,你真笨,麒麟到了北极就是冰激凌啊。”
台下的小记者一听,全都哈哈大笑,一堂新闻业务课就这样在笑声中轻松地开始。
镜头一:从倒了的公交站牌上找来新闻
“大家都知道神探福尔摩斯吧,有一天他和助手华生一起走进一个大厅,他突然问华生,‘刚才门口那台阶有多少级啊’,华生为难地摇摇头,福尔摩斯确定地说,有27级。他怎么会知道啊,因为他非常注意观察,刚才边走边留意呢。”撇开各种理论和概念,课一开始,沈老师就先从生动的例子入手,吸引小记者们的注意力,随即又话锋一转,切入正题:“作为一名小记者,你们也要注意仔细观察身边的事,做个有心人,这样才能在学校、家里发现新闻哦。”
那该如何做好“有心人”?沈老师向小记者说起了一组《小学生公交专线》的稿子,一听是和自己有关,小记者们都竖起了耳朵。“有位记者去坐公交车,到了车站,无意中看到小学生公交专线的那块站牌倒在了路边。站牌都倒了难道这趟车不开了?他就很奇怪,开通了小学生公交专线车,本来是件多好的事情啊,像你们这样就不用和大人去挤车了,也不用爸妈每天送了。为了解开疑问,他就找相关部门去问,一问才知专线真的被取消了。他就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取消,最后写出了报道,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身边的新闻很多,只要你们多观察多问个为什么,肯定就会发现。”在课堂上,沈老师不停地鼓励小记者们。
习作点评:为了上好这堂课,早在几天前沈老师就开始了备课,还看了很多小记者写的稿子,对写得出彩的地方,沈老师一个也不放过,在课堂上点评表扬。“饮马井巷小学金梦恬的《妈妈的一天》中‘妈妈工作很忙,经常把单位里的工作拿到家里来完成’,学军小学何翰林的《变形记》中写到淳安一所小学的场景,‘虽然很旧,但墙上一个脚印也没有,大家轻轻开门轻轻关门,而不像我们,流行用脚’,虽然说这不一定是新闻,但能写出这些细节来,就是靠仔细的观察,继续加油。”
镜头二:说娇生惯养不如说“都20岁了,连袜子怎么洗都不知道”
“两个人在聊天,说另外一个人很娇生惯养。他描述说,‘都20岁了,连袜子怎么洗都不知道’,那你们就知道,这个人真是太娇生惯养了。”沈老师一一列举各种实例,把新闻写作中的一些最简单好学的“技巧”一一教给小记者,写新闻稿一定要注意抓细节,要多用修辞手法,写作人称也可以变化。
习作点评:“抓住细节不放,还有人称变化,我在小记者的文章中也发现了。”沈老师说,“曹崔宇的《好哥们》,用的就是第二人称,‘小顾,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同学’,最后说他太会插嘴,又举了科学课的例子,‘蚕结茧吐丝那不成长寿面了吗’。”曹崔宇另外一篇《可爱的老爸》,也得到了沈老师的表扬,“老爸是一个‘晴雨两重天’的人。当我做作业不认真时,他就会‘电闪雷鸣’,我改正错误了,他又会‘阳光灿烂’”,语言多生动啊。
镜头三:学校门口和公安局门口自行车被偷一样吗
“小偷偷自行车被抓了,时间人物事情都一样,就是地点不一样,一个在学校门口,一个在公安局门口,哪个是新闻?”沈老师现场出题考大家。才两三秒时间,就有一位小记者高高举起了手:“应该是在公安局,因为这里警察很多,小偷竟然还敢来偷”。
沈老师继续层层深入。“既然是新闻,下面我们就要写了。有两个人写得不一样,一个人开头就写‘几月几日谁在公安局门口偷车被抓’,而另外一个呢,开头是说‘有个小偷太猖狂,竟然敢到公安局门口偷自行车’,大家觉得哪个好?”大家不约而同:“当然第二个啦。”
习作点评:从比较中发现新闻,这是沈老师想告诉小记者的知识。他欣慰地说,在小记者的文章中,他也发现了不少对比的例子。“采荷一小单熙哲的《变化》中说‘路口的红灯时间要2分钟,很多人等得不耐烦了,就随意穿马路了。还好,现在红灯的时间改成了1分钟,长寿桥小学长青分校陈弘烨的《滑轮》,‘人家滑得好像一匹马,而我就像是一丑小鸭’,一年级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很不简单啊。”
小记者的课后感
饮马井巷小学林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沈教授讲的文章结尾“画蛇添足”的事例,我想,我就是这么写结尾的,沈教授怎么知道我的毛病呢。以前我写文章就喜欢添上小尾巴,文章里已经表达我的开心了,可我最后一定得加一句,“今天我很开心”。这句话不写,我会觉得文章就没写完。听了沈教授的讲课后,我知道了这就是多余的废话,以后写文章不要“画蛇添足”了!(林杰妈妈也留言:我讲了一年多,结尾不要老是用“我很开心。”林杰还是老方一帖。沈大教授一堂课,就让他一下课就跟我说,妈妈,你说的是对的,原来我是在“画蛇添足”。专业到底是专业,具有权威性,虽然他还未深刻理解新闻的真谛,但我想杭报组织的这两次小记者培训,会影响他,并对他的写作会大有帮助的。)
青蓝小学胜蓝分校张逸:沈教授的课讲得很好听,也很好笑。他让我们在笑声中学到了如何写好新闻稿。我印象最深的是沈教授女儿给他猜的一个脑筋急转弯:麒麟到了北极,变成了什么?教授怎么也猜不出来,后来女儿说:“答案是冰麒麟(冰淇淋)。”我们和家长听了顿时大笑起来。其实沈教授讲这事是为了告诉我们,写新闻有时可以打破常规,来个反向思维。
饮马井巷小学李嘉辰:我们看图画画时,老师总要求我们发挥想象力。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沈爱国教授却要求小记者在写新闻报道时不要随意想象。沈教授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一位记者要写一位劳模事迹,他写道“劳模梳了梳花白的头发……”谁知记者随意想象的这段文字,却引起劳模抗议,原来他是个光头。沈教授告诉我们,写新闻报道要真实,不要随意想象,有时合理想象也不行。
天长小学俞恬安:我最受益的是弄懂了什么是纵横比较,还学到了什么是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是为写好文章打下基础的,我的课堂笔记就是背景材料,这次写文章不就用上了吗?
湘师附小沃颜铭:沈老师在讲一篇题为《追回一百件文物的背后》新闻稿写作时,我捕捉到了:要做个优秀的记者,不仅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还要有一颗敢于说真话的责任心。
长寿桥小学长青分校华子璇:沈老师主要从如何发现新闻,语言如何简洁通俗易懂,写作技巧等三个方面讲述如何写好新闻稿。让我感悟最深的还是小记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对新鲜事物要多问个为什么,只有保持了对事物的敏感度才会有要写的东西。
钢苑小学洪毓秀: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沈老师给我上的那堂课,令我更深刻地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美好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去体会酸甜苦辣,就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长寿桥小学长寿校区范开歆:沈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例子,一位报社记者写的句子:一群青年挑着水,一个接着一个的蜂拥而上。他让大家思考为什么写错了,整个教室鸦雀无声。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冒了出来,如同炸雷一般:“一个接着一个怎么可能蜂拥而上呢?”顿时,大家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这位小记者,沈老师也夸奖了他。
余杭区实验学校金泰来:沈老师很欣赏我们小记者的才能。有一篇二年级小记者的文章他划出了许多好句,因为这几句有了修辞手法、写得简洁等特点,可惜没点评我的,可能因为我的文章没亮点或没他们的好吧,我下次可要好好努力了。
紫阳小学单易:外地的记者在西湖边看到了漂亮的厕所,他便向有关部门询问为什么厕所要造成这样。有关部门告诉了他。最后,他把这件事写成了稿子,结果成了独家新闻。这被杭州的两个记者知道后,他们很苦恼:“这种厕所我们去过好几次,为什么没想到这也是个新闻?”有时候,同样一件事,有些人可以把它写成独家新闻,而有些人会很苦恼,没有头绪,这就要看你能不能从一件平凡的事中提炼出有用的东西。想要发现新闻,就得要去观察,想要让一件事情成为独家新闻,就得有和别人不同的眼光。
(记者 艾丹青 张向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