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学子回湘实践,关注洞庭湖生态问题

发布时间:2007-08-09来源:


    本网讯 近年来,对于洞庭湖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问题,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人民也越来越关注。7月24日,浙江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湖南分队就从休渔和鼠灾入手对洞庭湖的生态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调研。
    
    24号上午小分队一行六人从长沙赶往岳阳。自2002年开始在洞庭湖区实施的休渔措施必然给湖区生态及渔民生活带来影响,在岳阳市畜牧水产局的渔政部门办公室,小分队受到了渔政管理站副站长、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卢益卫伯伯的热情接待。据卢伯伯介绍,渔政部门始终把休渔作为一个工作重点来抓,既要考虑洞庭湖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珍惜鱼种的保护,又要考虑湖区渔民们的生活问题,但是他也客观地提到,尽管禁渔期间渔政部门加大督察力度,电捕鱼、迷魂阵等违法捕鱼的现象依然存在。下午队员们直接来到岳阳渔港对湖区渔民进行访谈,据了解,渔民常年一条船一个家就这样漂泊在洞庭湖上,虽然禁渔三个月有政府补贴,标准为每人120元每月,但渔民的生活仍然非常辛苦,而且只有拥有捕鱼证的正式渔民才能拿到补贴。因为生计难以维持,以捕鱼为生的人在逐年减少。而据渔港附近渔民反映,禁渔期间捕鱼现象尤其是电捕鱼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有时甚至出现刚放养下去的鱼苗没多久就被捕捞上来的现象。
    
    25号上午,小分队一行来到岳阳市环保局的污染治理科了解更多关于洞庭湖的生态修复情况,污染治理科的负责人谈到针对洞庭湖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环保部门主要从退田还湖、休渔禁猎、整治湖区造纸污染、加强宣传与执法力度等方面入手对洞庭湖进行保护、修复。与这位负责人的交流让队员们认识到,要解决洞庭湖的污染需要长期的努力,而类似切断污染源关闭造纸厂等举措,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实现洞庭湖的资源增值和生态修复。该负责人还指出,尽管洞庭湖存在一些突出的污染问题,但洞庭湖有着通透性好、吸收自净能力强、换水周期短的特点,加之省市各级环保部门与广大民众的努力,洞庭湖水质基本上控制在国家Ⅲ类水质标准。之后就近期出现的鼠灾,该负责人认为首先是老鼠的天敌如蛇、鸟类遭到人类捕杀导致生态失衡给鼠灾泛滥以条件,其次老鼠生存的地理环境改善,给老鼠繁殖以空间。因为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滩涂面积增多,老鼠在缺少天敌的环境中迅速繁殖,一到涨水季节,大量老鼠窜入田间导致鼠患成灾。
    
    在洞庭湖区的环保宣传工作也将紧跟在调研之后进行,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更好的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做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让事实说话!
    
    (2007年08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