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考的8年制“巴德年医学班”昨天面试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医学精英 记者面试现场搜刮八个案例

发布时间:2007-08-15来源:


    本报讯 浙江大学“巴德年医学班”昨天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医学院大楼举行面试,从48位学生中选拔28人。参加面试的学生都是已经考进浙大7年制医学班的学生,他们的高考成绩几乎都在650分(理科)以上。
    
    8年学业拿博士学位
    
    这是被称为“全浙江最难考的班”。“巴德年班”从2005年创办开始,高考平均分都是浙大最高的。进入这个班的学生实行特殊培养方式,他们要顺利毕业的话必须要读完8年,其中前4年在浙大竺可桢学院学习,并实行“淘汰制”获得“非医学类”本科文凭,比如理学、计算机等,此后继续进入医学院学习,坚持读完8年的学生最终毕业时将直接获得博士学位。
    
    虽然难考、难读,但全国每年依然有许多人蜂拥而至,因为这个班的宗旨是培养医学领域的高级人才,是将来能够担当大任的医学界精英。
    
    究竟什么样的人适合投考这个班?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未来的医学界精英?记者昨天奔赴面试现场。
    
    考官提问五花八门
    
    面试分两个考场进行,分别使用中文和英文。考官有浙大本科招生处处长程艺、教务处副处长金蒙伟、浙大医学院党委书记陈智、浙大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罗建红、浙医二院院长张苏展、邵逸夫医院院长何超、浙大医学院副院长黄河、邵逸夫医院外籍专家Dr.Benett等。
    
    “你有多重?”“你衣服上那个图案是什么小动物?”“眼镜在哪里买的?”“喜欢看电影吗?”第一考场考官们对每个考生都抛出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和所学专业毫无关联,面试的学生都被搞得一头雾水。第二考场的讨论题更加没有标准答案,如何评判学生?
    
    “其实只要他们说话就行!”浙大医学院党委书记陈智教授这样说。“我们问问题不过就是想让他们开口说话,这就能流露出他们的态度、个性、想法等等,据此判断他们是否适合读这个班。”
    
    于是每一轮面试过后,记者记录下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对已经考上或想要投考医学的学生,也许都有一些帮助。
    
    现场面试案例
    
    1.说句“大话”不犯忌
    
    下午第二考场第三轮面试。考官问:什么样的医生是最好的?
    
    4名学生开始讨论:关爱病人、有责任心、拒收红包……说了一大堆,考官最后实在憋不住了,问为什么没人能说出:“人家医不好的病我能医!”“攻克人类医学的难关?”“你们现在所说的都是一般医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但这个班培养的是医学界的精英,学生必须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2.说话干脆讨喜欢
    
    来自温州中学的周全普通话挺标准的,在回答问题时说话很快,言简意赅。考官印象分大增:“这个人做医生好!看她说话就觉得她是一个自信而不自负、比较果断的人。医生要上手术台,要面对急诊病人,最忌讳犹豫不决!”
    
    3.“大舌头”也没关系
    
    所有考生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说说医生的苦与乐”。
    
    有的说医生要加班很苦,有的说学医要读8年很苦。来自河南的胡辰说到医患关系的紧张是医生之苦;社会对医生职业的要求之高是医生之苦……虽然她的河南话听起来有点“大舌头”的味道,可考官们却都对她很满意。“做医生必须得有全局观,考虑问题要全面,不然只想到这一面,忘了那一面,看病时就要出问题了。”
    
    4.一时气愤惹人爱
    
    面试讨论,一位女生说到有民工因为没钱,躺在医院走廊没人管之时,颇为激动,语调提高,愤愤不平。考官说:“好!这表示她对生命的热爱,医生就要对病人有感情、有爱心、有责任心,冷漠的人不适合做医生。”
    
    5.擅自做主被反对
    
    第二考场的面试有两道题,让几位学生商量决定选择其中一题。一位男生和三位女生一起进场,拿到题目后默默看了一遍,然后说:“第二题不选,那是关于足球的!”也许他是为女生考虑,可考官大声反对!“怎么可以不和同伴商量?医生得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因为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还要让病人信任你。如果和同伴都不沟通,如何与病人沟通?”
    
    6.说话啰嗦也是“错”
    
    面试现场一位女生回答问题倒挺全面,但慢条斯理,一个观点要用好几个例子证明。考官急了:“说话这么啰嗦,只能做内科医生了!”
    
    7.心理健康很重要
    
    一位女生说话声音很低,认为面对生、死也是医生之苦。考官疑问:“这学生是不是心理压力过大?医生必须面对生死,而且必须坚强。心理健康很重要!”
    
    8.太瘦也要小心
    
    一个个子瘦小的姑娘要起身离开时,外籍教授笑着问:“你的体重有多少?”小姑娘一愣说:“45千克。”考官说:“做医生也是体力活!一站手术台三四个小时,没有强壮的身体可不行!”
    
    (本报实习生 周艳 本报记者 俞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