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士生 挑战“不可接近之极”

发布时间:2007-11-12来源:


    第1阅读
      
    半年前,他还只是一位普通的在校博士生,而今天,他将作为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成员,随“雪龙”号科考船出征南极。他就是唯一一名以学生身份进入科考队的浙江大学博士生崔祥斌。
    
    在南极,他将深入海拔4093米、距离中山站1200多公里的南极内陆,对中山站至冰穹A断面和冰穹A区域进行冰雷达测量和观测。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被国际科考界称为“不可接近之极”。再过一个月,这个“不可接近之极”上将留下崔祥斌的脚印。

    
    临行带上 一本关于南极的书
    
    说起即将到来的远征,崔祥斌一脸平静。就在临行前的一天早上,这个26岁的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地球物理专业博士生还在慢条斯理地整理自己的个人行李。记者在行李中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最后的大陆——南极洲》。“这本书是随手拿来的,航行中可以看看。”
    
    “我在上海这些天一直在帮老师准备内陆队的工作,因为他是内陆队的队长,我要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分担他的工作。”
    
    因为队里要求临行前一天晚上队员必须住到科考船上,崔祥斌和几个同伴昨天中午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出发,把几十箱行李运送到“雪龙”号去。
    
    记者随崔祥斌一起来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五号沟地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这里有南极科考船的专用码头,整修一新的“雪龙”号今年将首次从“自己的家”驶出,奔赴南极。
    
    此时,船上船下正是一片繁忙景象。码头上,刚刚运抵的两车苹果、香梨、酸奶等食品,在往船上吊送。另一边,两个10多米高的吊臂,正不断地将一个个集装箱装到船上。崔祥斌说,那里面都是科考需要用到的器材,包括他的“冰雷达”。“这个雷达价值100多万元,是从国外订购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
    
    住在“超级无敌海景房”
    
    外来人员不允许进入科考船,崔祥斌给记者借来“临时参观证”。走上“雪龙”号,一路遇到的科考队员们都在忙着来回搬运行李,机械师傅还在为科考船做最后的整修和检查。
    
    登记后,崔祥斌领到了自己的房间钥匙。沿着陡峭的阶梯,记者随他来到三楼329室。推开房门,里面有3张床,还有一张写字桌,居室右边有一个独立的洗手间。写字桌上方的窗户正对着科考船前行的方向,望出去一片湛蓝。“这可是超级无敌海景房!”有同伴戏称。
    
    今天出发后,崔祥斌将先经过历时一个月左右的海上航行。
    
    “过赤道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庆祝仪式。”他告诉记者,这一路南下,最难受的一关应该是位于印度洋和南太平洋附近的西风带,“那里的风浪很大,船颠簸得很厉害。不过挺过去就没事了。”
    
    “我们要在海上航行一个月,中途经停澳大利亚。在那里还要添置一些物资。到达南极的中山站后,把配送给中山站的物资设备卸下。我们内陆队将从中山站上岸,翻越几个高坡,抵达冰缘,10天左右后才正式出发挺进冰穹A。估计明年4月20日之前是回不来的。”
    
    年轻学生担任科考重任
    
    崔祥斌是科考队内陆队的队员,全队一共17人。内陆队的科考任务有5个:研究冰盖的历史演化与未来发展趋势;在冰穹A处寻找到最古老的冰芯样品;寻找南极冰盖最佳的天文观测位置;南极冰下山脉探测以及南极冰下湖和冰下水探测。
    
    “这次内陆队负责的科考任务的重点和难点,都要用崔祥斌负责的冰雷达探测。”内陆队队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海洋室主任孙波告诉记者,5项科学问题其中有4项跟崔祥斌的冰雷达有直接联系。
    
    “如果运气好的话,这次科考很有可能会再发现几个冰下湖。”崔祥斌说,目前,人们已经发现南极拥有150个冰下湖,近期还发现这些冰下湖还发生间歇性连接,他说可以通过探测冰下水系研究气候变化。
    
    除了科考研究,内陆队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担任整个科考团的后备保障。“这可不是一般的后勤部门,都是高科技投入的保障,除了生活物资的供应,还要保证雪地车运行、导航定位、发电等工作正常进行。”孙波解释说。
    
    “如果没有探测任务,我也要参与做保障工作,像给雪地车加油啊这些工作都要做,出去了就是一个团队了。”崔祥斌说。
    
    虽然科研任务繁重,后勤保障也不轻松,但崔祥斌还要做一份“兼职”——撰写内陆队科考日记。“冰盖物理的工作量很大,科研质量要求很高,所以崔祥斌压力也很大。但他接受能力快,学术领悟力强,文字表达也非常好,外语也很不错。所以,内陆队的科考日记,包括记录探测的进展情况、计划安排,都由崔祥斌负责。”孙波认为这个“兼职”非崔祥斌莫属。
    
    据孙波介绍,虽然都是冰天雪地,但南极的环境也有好有坏。比如中山站年平均气温是零下58.4摄氏度,而崔祥斌他们即将挑战的南极冰穹A地区,是地球上气候最恶劣的地区。“那里海拔高达4093米,特点就是冷,气候环境变化无常,最低气温达零下80摄氏度,最高气温也仅为零下30摄氏度,属于生命禁区,含氧气量很低,对长期工作者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1210201)
    
    想把校旗 插到南极最高点
    
    记者:是第一次去南极吧?
    
    崔祥斌:是第一次。以前看到过很多南极的照片,冰天雪地,一群群企鹅什么的,很向往。不过我这次去那里最重要的是要完成科考任务。我要去的冰穹A环境很恶劣,几乎没有生命,企鹅是不可能看到了。
    
    记者:你这么年轻就入选了南极科考队,是怎么被选上的?进科考队需要什么条件?
    
    崔祥斌:我觉得去南极首先要身体过关,其次就是你有去南极工作的需求,第三就是你在南极要完成工作的意义。我在学校是研究地球物理的。这次国家组建南极科考队,一些科考的内容正好和我的课题有关,我的导师田钢教授就向极地研究中心海洋室的孙波主任推荐了我。8月份他们通知我去北京进行全面体检,血常规啊,心肺功能啊什么的,还有关键的身体综合素质、适应能力、反应能力等等,我全都过关了。因为这次要去的冰穹A地区又冷又缺氧,所以出发前我们又特地到西藏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就是针对这两点的,主要是高原适应性训练,还有爬山和拉练。目前来说我们的身体不会有问题。
    
    记者:现在的南极天气如何?
    
    崔祥斌:现在南极刚好是夏天,但那里还是很冷的。我们行李有统一的科考队服装,种类很齐全的。南极主要的服装是连体的科考服,包括巨人连体服和企鹅连体服,御寒强度最高的是里面还有内胆的连体服,穿起来有点像太空服。在那边还有可能碰上极昼,就是太阳整天都不下山,大约50天。
    
    记者:你们在南极吃什么?能吃到新鲜蔬菜吗?
    
    崔祥斌:我们在南极的吃饭以早饭和晚饭为主。蔬菜瓜果都备足了,而且有专门的厨师。中午我们就随便吃些小点心了,车队不会为了吃中饭扎营,也不停车。
    
    记者:在南极考察会不会遇到险情?
    
    崔祥斌:在船上有供氧,活动还自如,下船就不一样了。这个季节雪崩应该不会有,暴风雪倒是有可能。
    
    记者:在那里,会与外界完全隔离吗?
    
    崔祥斌:基本上是与世隔绝吧,也没法上网,手机带去也只是当表用。
    
    记者:长时间与外界隔绝,会不会寂寞?
    
    崔祥斌:嗯,不会。船上有运动和娱乐的场所,比如我喜欢的台球啊,还有乒乓球,篮球,还可以举行舞会,唱歌。接下来一个月的航行中,我们还要在船上参与统一的安全知识培训。到了赤道、冰穹A这些有意义的地点,队里还会举行各种仪式。
    
    记者:到了冰穹A,你个人想做些什么有特别意义的事?
    
    崔祥斌:抵达冰穹A后,科考队要举行升国旗仪式,还要放一块精致的司南在南极。至于我自己,临行前我通过学校BBS向同学们征集意见,最后决定把浙江大学的旗帜插在南极最高点上。不过南极没有网络,不能及时把照片发回来。等我一回来就给大家看。
    
    记者:临行前都做了什么?
    
    崔祥斌:前天晚上和上海的一帮朋友刚聚餐过,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也送给我很多的祝福。我的老师也亲自过来送我。家人自然是最牵挂我的了,不过,我刚才往家里打了电话,告诉我的情况以及这次出发的各种保障,安抚他们,尽量让他们放心。
    
    (本报记者 高丽莎)200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