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士生崔祥斌:我们就要到中山站了!

发布时间:2007-12-16来源:


    本报讯(记者 艾丹青)“我们已经到中山站附近,正在进行冰上卸货。”昨天中午,记者收到一份电子邮件,写信人是崔祥斌。在考察船接近中山站后,他很高兴地把消息发了过来。
      
    崔祥斌正在浙大地球物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他获得了我国第24次南极内陆考察的机会。今年10月,本报曾做了《浙大学生在南极洲上做博士论文》的报道。
    
    11月初,由17个男人组成的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码头出发。一路上,“雪龙”号越过赤道,在澳大利亚装载补给和其他用品后,继续南行,又艰难穿过了风大浪大的西风带。
    
    几天前,北京时间12月11日,经过长达29天、7890海里的航行,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顺利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上一次南极科考队在中山站越冬的17名队员敲锣打鼓,列队欢迎考察队到来。
    
    目前,“雪龙”号已经抵达中山站附近。大部分科考队员已乘坐直升机安全到了中山站,包括崔祥斌在内的几个队员在雪龙船留守待命,确保后续物资运输。“雪龙”号上装着上千吨科考物资和油料,考察队要先把它们运到中山站附近。
    
    南极队员的身体情况好不好?冰天雪地的南极究竟是怎样的一幅图景?考察有什么最新进展?本报从即日起开出崔祥斌个人博客,让他带领读者一起走进南极洲,和读者一起分享在路上的所见所闻。
    
    由于通讯受限以及保密等原因,记者只能通过电子邮件,辗转联系到崔祥斌在上海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同学来及时交流。崔祥斌说,随着考察深入,与外界的联系可能会越来越少,到时候会求助中央电视台的卫星站继续发邮件,不过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崔祥斌考察日志:“第一仗”就创了个纪录时间:12月14日,船上时间18:30,北京时间21:30
    天气:阴
    地点:“雪龙”号上
一对南极阿德利企鹅“夫妻”不请自来,出现在雪龙船附近。顿时,气氛格外“紧张”。正在卸货的大家蹑手蹑脚,生怕惊吓了这对“鸳鸯”,可又经不起他们可爱模样的诱惑,都找合适角度和他们合影。
    
    阿德利企鹅个头不大,身长40到50厘米,黑色的头和背,白色肚皮,或者肚皮紧贴雪面滑行,或者直立婀娜前行,很调皮。小家伙明显对大家的众星捧月不适应,一摇一摆,置万千镜头不顾,弄得大家狼狈不堪。相机的快门声和笑声交织一片。
    
    昨晚,船上广播响起,船长亲自发布消息,四辆总重均达二十五吨的CAT挑战者重型车,行程18公里,用时2小时50分钟,克服了途中两处较大的冰裂隙后,已经成功抵达中山站。消息一公布,全船绷着的那根弦终于松了下来,大家个个喜出望外,欢欣鼓舞。CAT车的顺利到站标志着本次冰上卸货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完成了,它不仅创造了我国南极科考车辆转移的又一项纪录,而且堪称奇迹。
    
    本次车辆卸运由考察队副领队秦为稼亲自驾驶头车指挥,领队助理糜文明驾驶第二辆车,两位经验丰富的内陆机械师徐霞兴、崔鹏惠分别驾驶第三、四辆车,另外还有两辆雪地车开道并且负责铺路搭桥。
    
    内陆队17人中已经有十个搬去中山站,除三名记者整天外出拍摄,真正在雪龙船留守待命的就只剩下了我们四个人,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明确“雪龙”号上剩余的物资和队员个人物品,确保雪地车每过来一趟都有东西被运往中山站。
    
    昨天下了一整天的雪,今天终于停了,冰面上重新盖上了疏松绵软的一层。几番努力,到晚上终于把队员的大部分个人物品送上雪地车。扛着大包小包、大箱小箱,走在被踩得光滑、摇晃的舷梯上,冷汗直冒,到现在我还心有余悸。
    
    冰上卸货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船上的大吊车不停作业,空中直升机来来去去,地面有雪地车来往穿梭。内陆队的物资已经所剩无几,我们马上也要前往中山站,为内陆考察做准备了。
    
    内陆,冰穹A,那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舞台。

    
    (2007-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