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荣今年52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都能理解什么叫“求学无门”。1970年,谭建荣16岁,初中毕业后进湖州机床厂当了机械工人。当时谭建荣的住所只有五六个平方米,在那里,他迈出了求知的第一步。
在大多数人还对“高等数学”知之不多的时候,他自学了大学课程,做完了《数学分析7000题》。在小屋的墙上,数学公式和图表是陋室最美的装饰画。
1987年,他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来到浙江大学工作。报到当晚,他便在教学楼的一个仓库里住下了,第二天就参与了教研室老师们的科研。谭建荣说,“那时白天和同事一起忙,晚上就一个人在仓库继续干。”这一干就是20年,而且20年不变。同事们说,他成果累累不是偶然的。
谭建荣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在与企业的长期接触中,他发现,国产机械产品的开发周期较长,导致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产品设计阶段决定了产品生命周期累计成本的70%-80%,对定制品的交货时间、总成本和质量都有重要影响。”谭建荣说。在对200种国产机械产品的抽样中,他发现这些产品的平均开发周期长达18个月,而在美国,早在1990年,由于运用了“大批量定制”技术,产品的平均开发周期便只需3个星期。这一差距,促使谭建荣下决心找出实现“大批量定制”的奥秘所在。
经过建模和多次反复论证,2002年,谭建荣团队提出并用软件实现了批量与定制相结合的大批量定制的技术体系,形成信息化的大批量定制设计制造系统,这一科研成果在企业应用后,大大扩大了企业的产品种类,使以往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的电梯设计方案缩短到4个小时就可完成。对大型订单定制的设计时间也由原来平均42小时缩短为6个小时,设计周期达到了国际同等先进水平,企业产品也因此打入了国际市场。
“成绩只代表过去,即使是院士,主要任务仍是推进科学发展,为实现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现代化而努力。”谭建荣说。
(傅炜林)2007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