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家池校区一批苏式建筑要有机更新

发布时间:2008-01-13来源:


    本报讯(通讯员 杨艳 实习生 杨书挺 记者 金杭婷)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昨天,记者来到了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一条小路将我们送进了上个世纪50年代的苏式建筑——竹篱笆围成的矮墙,8幢二层楼高的小洋房红砖黛瓦。
      
    半个世纪前,学校盖了这8幢苏式建筑的独立小别墅,建筑面积3024.8平方米,与别的历史建筑群不同的是,这些房子里住的是老教授和老专家,是学校里“最有学问”的一群人。如今,当年的小洋楼在岁月的洗刷中风化、剥落,亟待修缮。
    
    2007年底,江干区危旧房改造办公室(以下简称“危改办”)进驻这里,对这片历史建筑进行为期半年多的修缮和改建。据危改办副主任刘和平介绍:“苏式建筑的外立面将被完整得保存下来,内部结构将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进行隔音、隔热和防潮处理,对历史建筑进行有机更新。”
    
    老房虽好 可受不了楼上咯噔咯噔的木板声
    
    最先开工的是“小二楼”(这8幢小洋楼的别称)4幢。曲径通幽处,红砖黛瓦房,苏式建筑镶嵌着绿色的木质门窗,庭院深深。
    
    4幢一楼的原住户奚教授几乎每天都要来施工现场转转,眼看着自家的房子一天天改善。他指着庭院里那口井告诉记者:那是我搬进来那年打的。井边刻着“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五年了,老房子虽然好,但是你受得了木地板每天在天花板上发出的咯噔咯噔的声响吗?你受得了冬天阴冷透风,夏天蚊虫飞舞的庭院吗?
    
    “50年前,没有隔音、隔热和防潮材料,但是时代进步了,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啊!”奚教授对采用有机更新保护历史建筑的思路举双手赞成。
    
    据悉,此次危旧房改善工程将从墙体加固、改善居住条件到调整房屋格局三个方面着手,让居民在老房子里享受现代生活的便捷。首先,对房屋承重部分进行加固,保证建筑不会发生沉降和倾斜。接着,采用现代化的建材材料对房屋进行隔热、隔音、保温和防潮的处理。最后,就是对屋内屋外的格局进行统一规划,设置一人高的围栏,对高大的乔木进行修枝,整理杂乱的灌木,教授们依然可以延续他们在庭院里种菜的传统。
    
    有机更新 我除了“满意”就没别的什么意见了
    
    8幢小楼涉及32户人家,一户一个方案。但不是所有的住户都配合改建工程的,一户老太太说,“你们要装修可以,但是我年纪大了,不想搬。”危改办就提着慰问品上门去做工作,征得老太太的同意,尽量少打搅她的正常生活……
    
    在采访中,我们偶遇原农大党委书记杨涌。她也是“小二楼”的住户,乐呵呵地就等着今年6月底新房竣工之后回迁。这位山东籍的老教授并不知道记者的身份,她冲着危改办副主任刘和平豪爽地说:“多亏你们帮忙修缮改建,我除了满意之外,就没别的什么意见了,你们都会替我们操心。”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没有它们,很多历史或许会淡出我们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危旧房改造带动的城市有机更新更像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住历史。这个都市中人在改变,房屋的内部结构在改变,但是历史建筑的风韵不变。
    
    (2008-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