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肯定是我母亲的墓。”3月21日,在江西泰和县城西松毛岭上的两座旧坟边,浙大老校长竺可桢之子竺安、女儿竺宁在对现场清理出的墓中遗物进行了仔细地辨别后,一致认为,这块墓地确定是他们的母亲张侠魂女士和哥哥竺衡的安葬地。“这是板上钉钉的事。”竺安说。
1938年2月至9月,浙大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西迁至泰和,在泰和城西2.5公里的上田村坚持办学。期间,竺可桢校长为学校寻求下一步发展之地四处奔波,日夜操劳,无暇顾家。就在这时,与他相濡以沫19年的发妻张侠魂和14岁的次子竺衡,不幸先后染上痢疾,因缺医少药,在半个月内双双过世。9月15日,张侠魂和竺衡母子下葬于泰和松山。
从2005年开始,泰和县有关部门着手调查浙江大学在泰和办学期间的遗迹,共发现了14处,现存并经过确认的有9处,但一直没有找到张侠魂女士的墓地。“在《竺可桢日记》里记载的墓葬地是在松山,但我们对附近三个叫松山的地方都进行了调查,最后全都排除了。”参与调查工作的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珩介绍说,经过反复查阅《竺可桢日记》,发现日记中有一处提到了“松毛岭”。“根据我们当地的叫法,松毛岭和松山其实是一回事。”肖用珩说。随后,调查组对松毛岭周围的三个村庄进行调查,找到了当时见到下葬情况的几位老人,并随其中一位名叫胡元堃的老人到现场进行了指认。“就是我们现在挖掘清理的这块墓地。在上世纪70~80年代曾经遭到盗墓贼炸过,但墓况还比较完整。”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墓地背倚玉华山,面朝319国道(原泰和至三都大马路),东西分别为峡垄村和玉溪村。墓地由一大一小两座坟墓组成。在大墓中挖掘出大块的棺木,其质地为柏木,外侧漆有生漆;在遗骨间找到了一只黑色的钢笔,笔管已断裂。拧开笔帽后发现,笔尖完整无损,上面阴刻“WATERMAN”字样非常清晰。
专程从北京来泰和调查母亲和哥哥墓地的竺安、竺宁兄妹听取了调查情况汇报,并实地查看了墓地周围的地况地貌,基本认同了调查组的意见,并同意对墓地进行挖掘清理。“在当时,当地人去世后,一般都是用杉木来做棺木的。因柏木比较昂贵,他们不大会用柏木来做棺木。” 竺安指着清理出来的钢笔说,当地人也不大可能用钢笔做随葬品。“特别是我看到笔尖上的‘WATERMAN’后,我就非常肯定了。这与《竺可桢日记》里的描述完全吻合。” 竺安说。
据了解,泰和县已在近日会同浙江大学有关部门以及竺安先生等,启动了墓地的修缮工作。届时,留存在泰和境内的浙大办学旧址将达到十处,分别是:校长办公楼、长青柏、浙江大学礼堂、澄江学校、澄江学校俱乐部、浙江大学堤、浙大码头、浙江大学农学院、沙村示范垦殖场和张侠魂墓等。
(高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