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来,北京街头运行的氢燃料示范车正向国内外友人展示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风采。为这些高科技示范车“充气”的是一个国际上最大的储氢罐,它位于北京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国内第一座制氢加氢站,上面挂着一块牌子:“研发单位:浙江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这是浙大郑津洋教授带领课题组研制成功的5立方米固定式高压(42MPa)储氢罐。在这之前,美国的单个高压固定储氢罐的最高记录是411升。
氢能被公认为新世纪重要的二次能源,氢燃料电池和电动汽车正在全世界试验并逐步走向产业化,而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是一项影响氢能汽车推广应用的关键技术,被各国列为研究重点。郑津洋教授说,氢能汽车要真正为老百姓所用,除降低成本和提高可靠性外,还要让充气过程像汽车加油一样简单快速。早几年,为一辆氢燃料电池大巴车加氢一天一夜都不够。提高储氢罐的内部压力能提高加氢速度,但对安全性能有影响,同时,随着压力的提升,储氢罐的容积会受到限制,美国最先进的技术是把高压储氢罐做到了411升大。郑教授带领的研发团队研制的固定式储氢罐,是世界上个头最大的,为一辆大巴车充气目前只要花15分钟时间,这项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吸引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前来参观。
这个第一的实现还得益于4年前一次争取来的机会。2004年,国家准备在北京建第一座制氢加氢站。依据当时确定的方案,该站储氢容器的方案将采用美国CPI公司的技术。郑津洋教授是浙大化工过程机械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在国内最早开展高压容器储氢技术和装备研究。得知这一消息,他决定专程赴北京进行 “游说之行”,赶在工程上马之前,他向负责方恳请一个“面试”机会,“如果我的方案你们不满意,或者我解决不了你们提出的技术问题,我自动退出。”他一方面向建设单位指出了美国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早些年,郑教授的导师朱国辉教授的 “扁平绕带式压力容器”技术曾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在此基础上,郑教授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常温高压氢脆、远程健康状态诊断、筒体和封头不等厚度连接等关键技术,使得该容器集承压、抑爆抗爆、缺陷分散、健康状态在线诊断等功能为一体,有效避免了美国技术带来的风险。
郑教授介绍,在奥运会正式开幕之前,该课题组还将为加氢站研发建成两个更高参数的储氢罐,预计压力和体积均会“破纪录”。据了解,在863计划目标导向课题、973计划课题、美国运输部课题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项目等的资助下,课题组已为奥运氢燃料示范汽车做出了积极贡献。除了加氢站外,课题组还研制成功了国际先进的车载轻质高压储氢容器,改写了我国不能制造工作压力大于30兆帕轻质高压容器的历史,为奥运燃料电池汽车试验运行提供了关键零部件。目前,郑教授还在负责制定于此相关的 “固定式高压储氢用钢带错绕式容器”和“车用纤维缠绕高压氢气罐”这两项国家标准。这对打破外国公司对高压储氢技术的垄断、加快氢能实用化、提高我国先进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意义重大。
(周炜)
(图为位于北京永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5立方米固定式高压(42MPa)储氢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