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只国宝朱鹮“飞”进下渚湖

发布时间:2008-04-17来源:

 
    ■ 朱鹮与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并称我国“国家四宝”
     
    ■ 朱鹮曾一度被认为已灭绝,经拯救目前数量突破1000只
    
    ■ 朱鹮首次从陕西基地“南飞”浙江尝试易地保护

    
    昨天下午3时许,德清下渚湖湿地景区门口,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项目启动仪式的最后,一块红绸幕被轻轻掀起盖头,笼子里一对可爱的鸟儿便展现在众人面前。
    
    人群马上激动起来:“这就是10万一只的鸟?!”“长得真好看,难怪被叫做‘东方宝石’。”“帮忙让一让,让我也拍一张。”
    
    此前在德清风传了一阵的“百万买鸟”说被证实。只是当地不少人还是弄不明白,从来不缺鸟的下渚湖,为什么还要引进身价这么高的朱鹮。
    
    10只鸟煽动40多万德清人的心
    
    两周前,德清人奔走相告一件事:下渚湖要花一大笔钱买进10只鸟!
    
    确切的数字传说版本不一,有说花了100万的,也有说300万的,更有甚者说是100万一只鸟。
    
    口水仗越打越凶。人们开始质疑,为什么要烧这些钱买几只鸟回来。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还是为了借鸟造势,借机抬高下渚湖门票价格呢?
    
    传说的渊源在于下渚湖上一个被当地叫做鸟岛的小岛上,一溜“鸟排屋”平地而起。4月8日下午,记者在德清县林业局人员的指点下,登陆该岛。
    
    “鸟排屋”坐落在两座小山之间的洼地上,占地180平方米,被隔成5个鸟屋。每个鸟屋长、宽、高均6米,高处一根横木,鸟巢都已建好,地面划好了休息区、喂食区和活动区,还移植了供鸟栖落的女贞树。
    
    与“鸟排屋”垂直相对的临时建筑物里,德清人许连松正在捣鼓地上的两个硕大的水盆,里面的泥鳅跳得正欢。
    
    许连松被告知这些价值不菲的鸟当晚就要运到,林业局的人通知他必须守候在这里。“还让我准备好了这些泥鳅喂食呢。”
    
    朱鹮首度“南飞”凌晨运抵
    
    10只被蒙上神秘面纱的鸟,经德清县林业局证实,确实是朱鹮。
    
    直到4月9日凌晨2点30分,10只朱鹮经过28小时的长途旅行,终于从陕西省楼观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抵达下渚湖。
    
    护送并前来指导朱鹮饲养的高级饲养员杨小曼介绍,这些朱鹮年龄最大的10岁,最小的今年5月就满一周岁了。“把它们安顿好已经是凌晨两点多,它们似乎对这里的环境很满意,一进去就很享受地散起了步。”
    
    据介绍,朱鹮的生育期从4岁到18岁,除了刚满一周岁的一对小朱鹮之外,其余4对朱鹮都在生育期。每年3-6月份是朱鹮的繁育期,这些朱鹮羽毛已呈现出特有的灰色,翅膀内侧呈现温润的粉红色。
    
    据介绍,10只朱鹮系浙江大学和德清县联合启动的“浙江朱鹮易地保护暨野外种群重建”项目主角。意在将这些朱鹮作为“种子”,担当日后朱鹮在浙江野外种群重建和濒危动物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这离浙江发现最后一只野生朱鹮已有50年之久。
    
    省林业厅提供资料表明,朱鹮是一种具有珍贵观赏价值和极高科研价值的湿地鸟类。在国际鸟类联盟受生存威胁的鸟类名录中,朱鹮被列入濒危等级最高的极度濒危级。而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朱鹮也被列为濒危等级最高的濒危级,成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的“国宝级”旗舰物种,与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并称我国“国家四宝”。
    
    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和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但遗憾的是,19世纪以来,由于人类对其大规模的连续性捕杀,以及对栖息地的严重破坏,尤其是湿地消失、树木砍伐和化肥农药滥用,致使朱鹮在上个世纪中期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
    
    1981年5月,我国科学家经过3年时间的艰难搜索,偶然在陕西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国家拯救朱鹮工作立即展开,20多年时间过去,野外就地保护和人工圈养的朱鹮目前已突破1000只,暂时摆脱了物种灭绝的命运,成为我国在濒危动物保护方面,堪与大熊猫保护齐名的成功范例。
    
    在浙江,朱鹮的命运同样令人唏嘘。省林业厅副厅长叶胜荣介绍,我省有鸟类464种,分别占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77%和65%。历史上,朱鹮曾是我省的重要物种,但自1956年在宁波采集到3只标本后,“浙江大地上至今未发现朱鹮踪影”。
    
    “这是它们第一次来南方。”杨小曼说。
    
    浙大“大熊猫教授”亲自出手
    
    方盛国,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主任,因在大熊猫保护遗传学和分子生态学领域的研究中创下了多个国内外“第一”而著名。在浙大,不少年轻教师送其雅号“大熊猫教授”。
    
    从2001年起,方教授便带领课题组开展了朱鹮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工作。“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人工圈养的朱鹮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种群退化现象,朱鹮后代中患夜盲症、白内障和翅膀外翻等遗传性疾病的比例有所上升。”方盛国说,一个濒危物种若要完全摆脱灭绝命运,基本条件有三:适宜的栖息地;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具有一个以上的繁殖潜力大和抗病能力强,且可随时向野外提供放归或重引入个体的稳定的人工种群。对于朱鹮来说,目前实现第三个条件还有距离,这已成为我国朱鹮物种拯救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方盛国教授担纲首席科学家的课题组,从去年起为朱鹮寻找合适的栖息地,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论证之后,课题组决定让5对朱鹮(雌雄各半)前来德清下渚湖湿地“安家”。
    
    “这里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湿地之一,保持着完好的原生态环境,不仅有山、有水、有岛,其湿地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十分适合湿地鸟类生活。”
    
    方盛国介绍,这些朱鹮目前是饲养员根据观察凭经验给他们配对的。“但自然状态下经常在一起活动的朱鹮,往往是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这些个体配对繁殖,不利于后代的健康。我们课题组将对他们进行遗传谱系调查,从基因的适合度方面,帮助他们寻找到更有利于优生的配对个体,并由此建立遗传学繁育指导技术。”
    
    如果一切顺利,今年上半年就将有小朱鹮降生。而根据“浙江朱鹮易地保护暨野外种群重建”工程项目的计划,将用5年时间,实现人工繁育的朱鹮在下渚湖放飞,从而使该项目成为朱鹮在我国曾经的分布区实现种群复壮的示范性工程项目。
    
    (记者 王勇 通讯员 周炜)200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