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胡余锦明在杭州游览了西溪湿地,这是杨易带着她去的。她很喜欢那里自然的纯净,72岁的老人和27岁的杨易在一起,像亲人又像朋友,放松并快乐。
从美国到中国,从东南到西北,从杭州到兰州。他们刚刚完成了一项跨越世界多个地方的爱心接力。
为了追逐父亲当年“开发西北,关注教育”的梦想,胡余锦明创办的“胡氏教育基金”所支持中西部的助学项目,预计今后每年将资助近六百名贫困学生,金额总数将近一百万元。1981年出生的浙江大学学生杨易,是该教育基金在中国的主要联络人。
“‘给予’总是比‘取得’,更让人快乐。”杨易觉得,捐赠是付出的过程,用来表示一种对社会的感谢,并不在乎钱的多少。一个社会的财富积累起来之后,应该形成一种“捐赠文化”,每个人都有参与公益慈善的意识
一个学计算机的博士生凭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受褒奖
27岁的杨易,现在还是浙大计算机学院的一名普通的博士研究生,研究的领域是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他的专业做的并不赖,今年,连续有两篇专业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
不过,要不是今年的“百人会英才奖”,很少有人知道他更多的故事。
“百人会”,是由一批在世界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华裔知名人士发起成立的组织,成员包括马友友、靳羽西等。“百人会英才奖”则是该会专为中国研究生设立的奖项,今年在全国只评选28人,是从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知名高校的研究生中遴选出来的,杨易是其中的一位。
“杨易的获奖,更在于他在公益助学领域方面的贡献。”百人会项目经理廖美淇说,“这旨在启发青年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胡氏教育基金”是由美籍华人胡余锦明女士创设的,杨易是最早的推动者之一。该基金支持的中西部助学项目,在2007至2008年度扩大了资助范围,预计今后每年将资助近六百名贫困学生。
4月8日,杨易到北京去领奖。离开杭州时行李很少,连西装都没带。结果,他一不小心成了当日唯一一个穿着运动服去领奖的获奖者。
颁奖典礼是在清华大学的礼堂进行的。就是这个“衣着毫不得体”的获奖人,被主办方邀请上台发言。台下的听众,包括谷歌公司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微软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张亚勤等。
他的话,给在场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易在致辞中这样说:“不管什么身份、什么地位,简单来说,人的角色可以分为两种——给予者和索取者。我觉得,‘给予’总是比‘取得’,更让人快乐。”
杨易说,在过去几年,以及将来的更长时间,他都十分快乐。
一个年过七旬的华裔老人追逐80年前父辈西部教育发展的梦想
“感谢这件事,它让我学会了坚持。一路上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我相信,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一定会成功。”杨易说。
他看待“助学”这件事,无非是在力所能及之时,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自己也收获了更多的幸福。这一点,胡余锦明也颇为赞同。
胡余锦明,1936年出生在北京,14岁到美国。她的父亲余天休是中国早年著名的社会学家,上世纪二十年代,曾经在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学。1929年,余天休成为西安中山大学的校长,这所大学就是后来的西北大学的前身。
胡余锦明毫不掩饰对父亲的崇敬,“开发西北,关注教育”。这是父亲80年前就提出来的,胡余锦明说也成为她一直以来的夙愿。2000年起,她就在贵州资助了1000多个贫困生,此后她一直在寻求扩大教育助学的机会。
杨易和胡余锦明的忘年交,是从杭州的一次偶遇开始的。胡余锦明曾经资助的一名兰州籍的学生考上了浙大,2002年末,她亲自来到杭州看望这个年轻人。同样也在浙大求学的杨易,由此结识了胡余锦明。
出乎意料,他们都在关心同样一个问题——西部该如何发展自己的教育。胡余锦明说这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父亲80年前就追逐的梦想,杨易则承认,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那是他的家乡。
从小在兰州长大的他,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曾经萌生过这样的念头。他召集了大部分已经参加工作了的中学同学,想以高中班级的名义,设立一个奖助学金,但是最后没能成功。
“是胡女士有这份爱心,我只是帮助她去实现而已。”那之后的五六年,杨易成为了胡余锦明管理的教育基金在中国的主要联络人。
到今天,他们已经在兰州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设立了奖助学金,并在西北师范大学附中、兰州二中、榆中恩玲高级中学、榆中九中等甘肃省多所中学设立奖学金。
获得胡氏教育奖资助的李子拉子,是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自四川布拖县的一个名叫菲洛达的小山村。那里至今还没有通路、通电,全家仅靠种土豆、燕麦来维持生计,一年下来人均收入不到300元,而他是有史以来全乡唯一的一名大学生。
“他们就是未来,改变一个地区的希望。”胡余锦明说,这就是教育必须被关注的原因。她常常以一个人为例,激励孩子们好好读书。多年前介绍杨易和胡余锦明结识的那个甘肃学生,后来读了研,在IBM找到了工作。“也就是说,你们的人生将因此改变。”
携手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资助的效应有了“延续性的示范作用”
这两天,周亚夫正在忙着查看新一批的申请资料。他是甘肃省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的主任,该中心是面向全省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的专业管理机构,有一整套规范的运作思路。
去年,“胡氏教育基金会”与甘肃省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签署了教育扶贫资助协议,每年再出资15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资助甘肃省高等教育、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明确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资助,仅限于天水市张家川县、陇南市的宕昌县和甘南州的舟曲县。
周亚夫和杨易相识,还不到半年。“从西部走出去的孩子,还能时时关注家乡,这一点非常可贵。那时候,我很惊讶,这个孩子已经独自操作很多事情。”
一切对杨易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他必须学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首先要消除他们的不信任,他要花掉这些钱,但是必须找到最好的途径。
母亲易竞雄在背后支持他,她当了30多年的教师,深知因贫困而不能求学是多么的无奈。于是,她也成为了整个项目的积极参与者,今年八九月份她要亲自到实地去了解核实助学金的发放情况。“确保资助真正用于西部的教育发展,这也是我给胡女士的承诺。”易竞雄说。
杨易则学会了如何处理一些基本的财务问题,他还起草了大部分的捐助协议,他承认自己此前毫无经验。什么都是现学的,还要根据现实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早年胡余锦明给贫困学生提供捐助,经常是一批人连续资助几年,等到他们毕业后,再寻找下一批学生,开展新的一轮资助。杨易觉得这种方法要改一改,因为通常在入学第一年,各项开支最多最集中,之后几年,学生就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其他方面的资助,缓解经济压力。
于是,他建议奖助学金的发放每年审定一次,每次针对不同的人,“这样会有一个延续性的示范效应”。
钱要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社会应该形成一种“捐赠的文化”
从洛杉矶到上海的航班,胡余锦明买的是经济舱。年过七旬的老人,宁愿蜷缩在狭小的座位里,坚持十几个小时。可是她每年在中国西部发放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金额总数将近一百万元。
像“西北大学余天休助学金”就明确规定,主要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该助学金每年资助60名学生。
去年,胡余锦明访问西北大学的时候,西北大学的校长孙勇送给她一件很有意义的礼物——她的父亲余天休亲笔题名的《西安中山大学日刊》。这让她觉得惊喜,也很高兴自己正在实践着父亲80年前的理想。
下个月4号,胡余锦明还准备去北大,参加它的110周年校庆。更重要的是,她将和北大社会学系商谈一个讲座项目,从今年秋天起,邀请全世界最知名的学者到北大开讲座,举行会议。这一次,她准备出资500万元。
杨易说自己从这个老人的身上学到了很多,这些都会使他终生受益。他18岁离开大西北,到杭州求学,在这个城市度过了最难忘的9年。
“这里的市场活跃,经济发达。人们更需要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过去大家更多的是向社会索取,现在要学会付出和给予。”他觉得,社会财富积累起来之后,应该形成一种“捐赠文化”。
他说,金钱在吝啬的人手里,没有任何作用。而在有爱心的人的手中,就可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他希望,人人都有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识,捐赠是付出的过程,用来表示一种对社会的感谢。至于钱多钱少没有本质差别,心意一样。
因为知道水的珍贵,杨易捐给了甘肃省慈善总会1200块钱,在西部捐了一个水窖。最新让他高兴的消息是,经他牵线搭桥,一家慈善机构这几天就要派人到兰州去,准备在甘肃最贫困的地区免费培训50名英语教师。
有一天,杨易在自己的电子邮箱里发现了一封邮件,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也是一名受过胡余锦明资助的兰州学生,刚刚考上了浙大,知道杨易也在浙大就读,就向他咨询如何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尽管还只是一名在校的学生,杨易觉得自己的角色相当丰富。因为他参与了有意义的工作,而生活得精彩。
(本报记者 蒋蕴 通讯员 周炜 厉晓杭)2008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