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合义:测试,无处不在(2008-8-2)

发布时间:2008-08-03来源:


    不知不觉,酒店中多了一群身着短袖制服的年轻人。他们的出现不仅让食堂变得人声鼎沸,还使澡堂“高朋满座”。当我差点把他们的工作场所误认为是机场大厅时,我才意识到,奥运又近了一步。
    
    对于我这个倾心于城际飞行的大学生来说,出现在大堂入口的这套装置再熟悉不过了。随着奥运的临近,“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背后,“平安奥运”是基础。回想起培训之初,对这四个字的解读,愈加感到它的分量。于是,签约酒店,作为奥运大家庭的一员,责无旁贷地要将安检进行到底。
    
    但理性人都明白,光是把机器摆出来是吓不了人的,于是“测试”闪亮登场,各个部门大大小小的项目都忙着搞测试赛,别说,还真测出问题了。
    
    酒店副总经理亲自抄刀。方式很简单,他故意怀揣一个二踢脚,大摇大摆地过安检,就看这把守酒店安全关的卫士是否百分之百地信得过。可惜,双双法眼都被无情地蒙蔽了。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问题发现得早,补救自然就有效。相信这样一折腾,酒店的安全能得到更切实的保障。
    
    对一个服务性行业来说,值得测试的绝对不仅仅是安检而已。由于接待的都是外国记者,这就提出一个难题:如何与客人有效地沟通?很显然,我们的出现便是最好的答案。但是,这个模式是否行得通?依然需要测试检验。自然地,这次得由我们出马了。
    
    其实方式也很简单,我和老魏(日语系的研究生学长)分别用法语和日语拨打送餐部的电话,进行在对方看来如世界末日般的点餐。带着增加自信的主动权,我拨通了“12”,三声之内一个清脆的声音“上钩”了。接着,是一串标准的英文问候语,说得还挺流利。我撇开手下留情的念头,将整个设计继续:“Allô ! Je voudrais faire une commande... ”(喂,我想订餐……)正如所料,对面是片刻的沉默。过了一会儿,受试者微颤地问我是否会说英语,我用刻意模仿的蹩脚英语把话接下去。可对方竟然放弃了,她急忙致歉,用“待会回电”草草了事,还先将电话挂了。好吧,我尚且认为这样的行为值得原谅,并臆想指挥中心的求助电话即将响起,但事实证明,我这位“法国客人”被永远忽略了。
    
    无独有偶,老魏也得到了同样的“礼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次测试成功了——服务员与外国客人沟通上潜在的语言恐惧被完全暴露,嘿嘿,我们的受认知度得到提升了。
    
    从这两个信手拈来的例子,我大可下定结论:接待奥运,首先要给自己找茬!因此,让我们丝毫不带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向接待奥运顶礼膜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