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浙江大学本科新生报到。与往年不同的是,所有新生都在同一个学院注册——求是学院。浙大于近日建立本科生院,求是学院是其下设专门管理低年级新生的部门。浙大本科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由此切入并拉开帷幕。
浙大从2006年起实行按大类招生,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确定了“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以及“稳定规模、大类培养、淡化专业、交叉复合”的教学改革思路。但浙江大学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越来越体会到,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因各学院和部门分线管理、职能单一而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学校开始蕴酿改革原有的教育教学制,变单一的、多部门的分散决策管理为统一高效管理,增强面向学生的服务功能,在管理模式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中,学校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反复论证,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决定建立本科生院,努力实践和探索构建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学生管理:专设求是学院指导新生
求是学院是本科生院下设专门负责新生主修专业确定前教育的部门。求是学院党委书记金海燕介绍说,08级新生中有90%入学后属于学科大类,并未确定专业,学校专设求是学院,负责对新生的通识教育。学生主修专业确认之后,再按专业编班,回归各个学院进行管理,这就是“一横多纵”的管理模式。
金海燕说,求是学院实行属地管理模式。新生入学后,按大类入住不同的学园。学生按所住属学园编班,三至四个寝室为一个小班,每个班级的规模在20~30人左右,更利于教学互动。如一个1800多人的工科大类,将编成了60余个班级。目前,新生已按学科大类学生分别入住,文科、社科和理科新生宿在丹阳、青溪学园;农生医大类及竺可桢学院的学生入住紫云、碧峰学园,工科大类学生住宿蓝田学园。在实施大类培养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还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导师、学长、班主任和辅导员、楼长”四位一体的引导本科生成长的导师队伍。
课程设计:优秀生可修读“摘桃子”课程
从今年起,浙江大学将开设一系列 “荣誉课程”,由学校的最优质的师资施教。竺可桢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劲介绍,该课程体系的特点在于:高端,有难度,前瞻性强,挑战潜能,“是学生努力一把才能修读好的‘摘桃子’课程。”课程总共有40多门,分人文、社科、自然和工科四大门类进行系统化设计的。
“荣誉课程” 着重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价值判断与独立思考能力,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造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面向全体本科生开放,但修读有一定门槛。完成课程总量达到80%以上的学生,学校将授予荣誉课程证书。“拿到该证书的同学预计占全体本科生的3-4%左右。”陈劲说。
从尊重学生专业知情权做起
如何更好的确认自己的主修专业?如何更好地度过大学四年时光?浙大新生将告别以往从老师、学长处获知的零散信息进行决策的办法,今年起,学校将搭建多渠道专业展示平台,方便学生了解浙江大学100多个本科专业的发展历史、学科依托、产业需求、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建设成果和近五年毕业生去向等信息。“要尊重学生的专业知情权。”本科生院教务处处长刘向东说,新的教学管理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出发点,还要尊重学生专业选择权,扩大学生专业确认成功率,注重培养过程学生需求建立学生社会沟通平台,提高专业课程知识点的有用性。建立学生社会多方位沟通的平台,使学生成才环境尽量与社会互通。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