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资学院学子赴湖州安吉开展环保科普行实践

发布时间:2008-08-19来源:


    2008年8月5日- 10日,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一批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学院部分教授、博导和教师的带领下,一行25人组成赴湖州安吉乡镇环保科普行实践团,以湖州安吉山川乡为主,开展校地青年生态创业创新论坛、团团结对进乡、驻船村环保科普等科技文化三下乡服务活动。这也是环资学院团委与安吉团县委签约共建以来,双方青年服务湖州新农村示范区之生态安吉的新一轮合作。
    
    8月5日上午,第二届校地青年生态创业创新合作论坛在安吉山川乡高家堂村国内首个生态屋成功举办。环资学院10名研究生党员与山川乡干部,一批县、乡镇青年团干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山川乡“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机遇、新问题及新挑战,凝练新农村建设与环保的新思想。参加论坛的博士生、硕士生均为党员、博研会和党支部骨干,来自院内各个研究领域,并邀请到部分党支部书记、博导和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指导;地方人员则主要为企业青年骨干、乡镇青年干部。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高翔出席论坛,并看望了参与服务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大学生基地和论坛实践的环资学院的教授和部分学生。
    
    论坛上,环资学院研究生樊琳 “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生物发酵进行大棚CO2施肥新技术”的报告受到当地干部群众以及媒体记者的关注。据悉,该项技术由浙大环资学院章永松教授及其课题组为主研发,主要针对我国大量秸秆就地焚烧、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污染环境和水体、大棚CO2严重亏缺、土壤退化和连作障碍频发等现象,利用发酵农业废料的方法来增加大棚CO2浓度,从而提高农业产值,是在国内外率先开辟的一条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每亩大棚每年可解决2000公斤干稻草、4000公斤新鲜猪粪,可有效防治因秸秆焚烧和畜禽粪便随意排放对大气环境和水体造成的严重污染。此外,发酵残渣就地施入土壤后,不但可大幅提高土壤肥力,还可有效防治许多植物病害,减少或不施农药,若连续几年,因发酵残渣不断施入土壤,可大幅减少化肥施用,甚至不施化肥,因而有望探索出一种进行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新模式。
    
    与会领导和专家对该技术在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以及推广前景给予较高评价和肯定,认为此项目符合国情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实地考察过的农民对该技术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要求尽快应用该技术。同行的论坛指导教师、学院倪吾中研究员表示,目前国内外增加CO2大棚浓度的一般做法是采用化学试剂反应,这样不仅成本高,而且操作比较复杂,非专业人士不适宜操作。而此项技术已形成一整套集废弃物处置、解决大棚CO2亏缺、土壤退化和连作障碍问题、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技术于一体集成技术。农民只需化几十元成本就可自己搭建,只需化几分钟农民就可学会如何操作和日常管理。目前,该项技术已取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我们大棚的番茄能够提前15天上市,且个头比一般的大棚产出的果实大一轮呢。”樊琳边展示照片边说。
    
    浙大环资学院此次赴湖州安吉乡镇环保科普行实践团共有2支小分队,除赴高家堂村的合作论坛小分队外,8月5日下午开始,赴船村的农村社区建设与环保小分队也到了船村,驻村一周,围绕农村社区建设开展环保科普与其他公益服务。
    
    (王珏 陈秀美 韩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