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浙北平原的田野上,放眼望去,那占地面积约3000亩的“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已有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气势。
设施农业与概念农业区,育种与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区,畜牧科研与沼气中心,水产与水资源循环利用区,果树优良品种培育与休闲采摘园(百果园),食品加工与农机试验区,珍稀濒危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区,科研与生活区。
这八个功能区,已形象地诠释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形态。这里首期投资约1.6亿元,示范园区建成后,负责农业科技产品与相关技术向周边地区辐射,培育当地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组织实施湖州市与周边地区的农民科技培训与文化教育。
这里已被列入浙江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按照规划,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学试验站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将建成为“中国的绿谷、世界农业之都、现代农业产业的领舞者”。
其实这里只是一个点。由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大量的面上的项目建设和发展成果,还多着呢!区域化的整体推进态势,已经明朗了。
强化科学发展理念
联合国组织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官员,荷兰驻华大使馆组织荷兰学者和企业家,先后来湖州考察新农村建设。日本可持续发展学联合研究机构、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等院校的专家,也与浙江大学、湖州市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有关项目的合作。
国内外学者专家关注湖州市,是因为这里出现了新农村实验示范区。
2006年5月,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决定举全市和全校之力,开展全面的、长期的、战略的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
湖州市与浙江大学按照“为浙江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探索规律、积累经验、争当示范、作出贡献”的要求,坚持合力合作、共建共享,坚持惠农富民、实际实效,全面履行合作协议,探索创新合作机制,健全完善合作平台,精心实施合作项目,扎实推进市校合作共建工作,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成效初显。
浙江大学主要领导对记者说:“大学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大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库、知识源和人才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而且要面向国家和地方的现实需求,开展社会服务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浙江大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提出‘聚焦湖州、立足浙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社会服务新思路,自觉地把学校的发展和浙江省、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紧密结合,探索完成了一整套社会服务的新理念,新体制,新机制,走出了一条社会服务和学校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湖州市委书记孙文友说:“两年来,市校双方注重科学谋划,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需求重点,强化合作举措,扎实推动合作共建不断取得新成效。湖州市紧紧抓住市校合作这一有利契机,充分借助浙江大学在科研、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诸多优势,着眼于改革实验、创新示范,致力于科技助创、人才助推,有力推动了湖州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持续增收、社会的和谐进步。两年来,湖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06.1亿元提高到128.8亿元,增长21.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7288元提高到9536元,增长30.8%;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11:1缩减为2.06:1。”
这边,浙江大学强大的人才、技术优势,理论研究、前沿探索的优势;那边,湖州市“三农”良好的基础与资源的优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合作载体。在《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中,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全面实施“1381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即建设一个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构筑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等“三大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八大工程”,推进“一百项以上重大项目”。
湖州市的领导,浙江大学的领导,都对记者说:“推动市校合作共建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不断取得新成效,必须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和拓展合作共建内涵。”
在浙江大学有关学院和专家的指导参与下,由湖州市的各级党委、政府牵头,全面组织实施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着重抓好全市新农村规划纲要、县域总体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农村住宅标准设计等规划的编制,努力实现规划全覆盖。
目前,湖州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县域总体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281个中心村规划已编制完成,一套具有湖州农村特色的农村住宅标准设计图集已无偿提供农民使用,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达到47.5%。
湖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加快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稳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比例,形成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去年全市财政预算内用于“三农”的投入资金达到24.6亿元,同比增长34%。
在市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建立了“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突出新农村建设重点
那一大片玉米地里,秋风摆动,送出一阵阵清香来。这里是地处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的国家标准农田保护区,种植的全是鲜食玉米。
同样的玉米地,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里从1989年开始,农民引进种植鲜食玉米。但由于农户分散经营,生产无序,品种杂乱,鲜食玉米品质下降,农药残留问题突出。
重大的转机出现在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时。这里由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吴兴区人民政府和紫鑫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共建浙江大学南太湖鲜食玉米研究中心,并流转土地508亩,建造了一个核心示范基地。这之后,引进了浙江大学优质甜糥玉米等7个新品种,推广了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新技术。
去年推广鲜食玉米新品种,推广面积5000余亩,带动农户1500余户。今年重点开展良种培育和鲜食玉米保鲜的深加工产业化,力争明年发展到1.2万亩,成为浙江省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基地。
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的要求,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双方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排出序时进度、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举措,突出新农村建设重点,寻求突破。
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围绕湖州市农业主导产业,浙江大学选派了 12名教师担任主导产业的首席专家,并成立由5个涉农学院和湖州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南太湖农业科技推广委员会”,统筹协调合作推广中的重大事务。
浙江大学以自身的学科优势,对应湖州市的技术需求,在高效农业、食品加工、生物技术、畜禽养殖、生态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积极合作,在传统产业改造、高新技术提升、生态环境优化等领域,确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中心),签订了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有些初现成果,有些上升为省级或国家级的项目。
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万亩茶叶出口及深加工基地,万亩玉米基地,万亩瓜类产业化示范基地,万亩蚕桑科技示范园,万亩蔺草基地,千亩葡萄基地,无公害稻米标准化示范园区……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各级政府、企业签订的合作项目达到361项,带动了近12亿元的项目资金投入。
一大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重大合作项目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湖州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改善农村民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
浙江大学发挥在规划建设、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的优势,突出抓好湖州市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改善农村民生。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注重引进浙江大学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结合湖州农村实际,深化完善新农村建设各项规划,推进村庄环境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小城镇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城乡公交、电力等基础建设“八大网络”,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利用浙江大学先进的环保技术,巩固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成果,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处理力度,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要举例子太多了:二级脱硫、纳米珍珠粉加工技术及产业化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村新型工业的发展。生活垃圾焚烧热电工程、温室龟鳖养殖污水净化技术示范、规模畜禽养殖场治污技术示范、南太湖前置库净化能力保护技术研究等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农业污染治理,保护了农村环境……
充分发挥浙大在教育、卫生等学科方面的优势,继续强化优化湖州基础教育,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十项工程,繁荣和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提高农民的保障水平。
如今,湖州被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安吉县在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生态县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全市共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个、省级生态乡镇33个;平安乡镇、村创建达标率均在94%以上。德清县与浙江大学开展了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10个项目合作,得到了国家卫生部的充分肯定。
人才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
这两年多来,浙江大学向湖州派出了26名挂职干部,选派了160多名优秀研究生、本科生担任村村委会主任助理,组织教授、专家近4000余人次参与湖州新农村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的要求,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乡镇成校等阵地,着力开展百万劳动力培训工程等,请浙江大学的老师对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本领。
浙江大学团委与湖州团市委共同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近两年完成“四百”合作项目:百支浙江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百名浙大学生挂职湖州百个行政村任村主任助理,百名浙大青年博士服务湖州百个企业,共建百个农村青年人才培育示范点。现已组织了近百支浙大社会实践的小分队、1000余名浙大学生服务湖州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湖州市妇联与浙江大学妇女组织开展“建设新农村、塑造新女性、美化新家园”主题活动,大学女教授为湖州妇女干部、农村女能手、女企业家直接组织大型培训和科技咨询服务二十余次,近百人次教授到湖州开展科技服务和考察活动,直接受益妇女达1000余人次。
市校双方将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继续发挥浙江大学在人才教育培养上的强大优势,多渠道培训、培养各类紧缺急需人才,为湖州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创新合作培养载体,精心实施“新农村人才三项计划”,深入开展百名硕博联系乡镇、千名专家联系服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活动,构筑新农村人才支撑平台。
完善合作培养方式,注重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育相结合、专业培训和全面提升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全科医生等实用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逐步解决湖州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小、技术水平不高、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全面提升农村人才的创业创新能力。
拓宽合作培养渠道,引导更多的浙大高层次人才走进湖州挂职服务,更多的农民专家走进浙大深造提高,形成市校人才柔性流动、双向互动、共同提高的良好格局。
形成“三大平台”支撑
清澈见底的溪水,岸边植有花木,置有园林景观小景,还有一个篮球场,再还有一个高台,逢年过节可利用为演戏场所。
这个貌似溪水环绕的小公园,居然是安吉县杭垓镇缫舍村的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污水50吨。污水排放口不见一点垃圾,没有一丝异味。
缫舍村依山临溪,有180户,800多人口。村委会主任说:“我们村的动力污水处理,全靠了罗教授。”边上的一位老农笑着说:“污水变清,环境更好,我可以多活几年了!”
罗教授,便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安程。他走遍了安吉县的几十个山村,吃住在村中。他根据不同村的生态特征、自然资源现状、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等,提出了山村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方案。他创立和推广了“厌氧—人工湿地、厌氧—土地处理”等污水处理技术,投资费用低,出水水质良好。
如今,安吉县三分之一的村已把农家生活污水处理好了。许多村都争着邀请罗教授去设计,去建造。
罗教授和浙江大学的许多教授,已把论文写在湖州的大地上,已把科技转化为湖州经济社会的成果。
两年来,全市共签约市校合作项目424项,总投资42亿元;完成132项,投资15.1亿元。
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新农村示范区,形成“三大平台”支撑:一是以健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为重点,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二是以促进人才要素集聚为重点,建立完善人才支撑平台。三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平台。
目前已初步形成“农推中心+教授基地+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已形成10万多亩“一核多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即一个教授种植一块试验田,挂钩联系一个万亩示范方或几个示范基地)。
全面推进以培养百名硕博人才、千名技术经营管理人才、万名农村致富带头人为主要内容的“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先后与浙江大学合作举办了农民专家创业创新培训班、中小企业工商管理总裁培训班等培训项目,启动了农村全科医生定向培养计划,建立了“浙北农民培训学校”、吴兴社区学院等一批培训基地。
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瞄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改革、专业合作组织改革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等五大改革,破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增强发展活力。
秋阳正艳,广袤的大地上分明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记者 袁亚平)2008年10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