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计划”实施十年来,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充分发挥了科技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同时,“973计划”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对战略性基础研究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促进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国家需求服务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认真总结“973计划”实施十年来的经验,不仅是完善“973计划”项目管理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引领作用的需要。
一、立足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需求,大力发展战略性基础研究
回顾九十年代中后期,一批科学家以及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已经看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将面临新的问题,需要针对中国将来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从规律性的认识入手,通过基础研究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储备,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道路。1997年6月召开的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对此进行了讨论,形成了现在的“973计划”。
十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世界能源和粮食价格飞速上涨,全球变暖导致的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江河湖海及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非典和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出现都充分说明,我们不可能沿着过去的轨道走下去。
需要针对中国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从规律性的认识入手,通过有计划的战略性基础研究,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庆幸的是,十年“973计划”已经培养了一批人才,形成了若干规律性认识,提出了继续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为我国解决这些问题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973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形成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它既要立足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更要和国家需求有机结合,“973计划”始终坚持把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基础研究结合起来,作为能否立项的基本依据。
国家需求一方面来自于政府部门对未来若干年国家发展进行的部署,另一方面则来源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来自科学家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如在网络刚刚普及的初期,只有科学家能够预测现在的网络规模和现代网络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我们要认识到有很多对人类社会有巨大影响的重大科学发现是从需求来的,例如信息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几乎都是从需求出发,在企业里完成的,像晶体管、集成电话、CPU等等。
我们重视科学家个人兴趣所选择的课题,同时更不能忽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提出的研究课题。尤其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相对落后、国际竞争力还不强的情况下,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鼓励科学家从国家深层发展需要出发,为了提高国家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选择课题。相信他们能够做出很多独创性、科学价值非常高的发明和发现。“973计划”也体现了国家对科学家的充分信任,是科学家能够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平台。
经过十年的努力,有些重大的需求问题通过科学家的研究,已经变得更加清楚了。比如现在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对能源、农业、基础材料等面临的迫切问题等,认识更加深刻了。这种认识不只是感性的,而是通过大量的科研实践反映出来的。
近年来,国内产业界成长很快,核心技术竞争力低下的突出矛盾已经出现,对科技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许多国家曾出现这种情况,即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科学家对科学前沿的追求会加强,而联系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常常会有所削弱。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973计划”的导向作用,不断向科学家强调基础研究和国家需求的联系,鼓励他们针对社会和产业的重大需求,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加强与产业界的结合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产业界希望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但自身的研发力量薄弱。没有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原始创新的核心技术。同时,基础研究如果不了解国家和产业的需求,就不知道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技术。“973计划”应该更多的为产业主战场做贡献,多吸收企业参加“973计划”项目,以便为企业培养研发力量,尽快将研究成果用于产业发展,并促成产业成为技术研发的主力军。全国性的产学研问题不仅是产学研的结合,还应该包括金融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合作,实际上是如何提升创新模式的问题。我们要努力把相关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网络联结起来,使得互相之间能够迅速了解,互相协作、相互促进。“97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有密切的关系,很多成功的项目都是这三方面先后支持,共同促进而产生的丰硕成果。今后要更加有效的加强相互间的协同,共同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973计划”有部分项目与国家需求的结合比较成功,其中首席科学家的作用是关键的。“973计划”项目好比相当大的作战任务,项目首席科学家要领导一个大的团队协同作战,要把全国与之有关的科技人员尽可能组织到一个重大项目之中,还要把企业的研究人员也组织进来。所以项目首席科学家是一个多种部队联合作战的指挥官。项目首席科学家要有战略考虑,要带领一支大的部队,选择打击的方向和突破口。这些在技术战略的选择上是非常重要的,然后组织各种不同的部队从不同的方向开展进攻,协同作战。项目首席科学家不仅要领导研究团队通过基础研究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且要能够让社会、政府和企业真正了解这些规律,能够运用这些规律产生的成果来形成生产力,或者形成国家计划或经济部门进行战略规划的咨询意见。我们的一些项目首席科学家既和科学家又和国家的计划和经济部门、相关的企业家建立了非常好的信任关系和友谊,做得很成功,我们要总结他们的经验,加以推广。
二、完善评价体系,引导科学研究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SCI文章数量快速增长,引用率也在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正处在由量的扩展向质的跨越的转变之中。然而,比较我国学者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和国外学者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我们在论文的生命周期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外好的文章平均引用时间在十年左右,而我国优秀论文的平均引用时间只有3、4年左右,这反映出我国学者的原始创新力还不够。为此,我们要避免评价体系的急功近利,要提倡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要引导科学家从事更具有长远影响和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工作。
过去我们在实际执行评价时有过分注重论文,忽视实际贡献的倾向。Nature、Science发表多少篇论文不等于有突出的理论或实际贡献,短期内也不能说明对科学发展或解决国家需求有哪些重大影响。评价应当更重视实际贡献和社会效益,重视质量,避免将文章数量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
“973计划”项目是基础研究,它的成果也会在杂志上发表,它会有新的规律发现,但它更重要的是要回答国家需求所面临的问题,这个需求当然不是一两年之内的事情,而是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的需求。因此,正确的评价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考验才能最后确定。
在项目评价体系中,一些创新性强的项目常常很难得到共识。因为一条新路可能会失败,在投票的时候就可能不赞成,这是同行评议的保守性所决定的。所以一般的情况是,大家比较看得准的容易通过,创新性强的项目反而不容易通过。但是有些科学家走一条新路,反而做出了非常杰出的成绩。我们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使得最有创造性的想法能够得到及时的支持。
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973计划”集中了国内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形成了评审组和顾问组。他们不能有部门观念,不能自身参与“973计划”项目,为此还制定了会议的程序和规范。他们和科技部基础司一道,对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不断深入调研,在组内进行充分民主的讨论,形成战略规划和每年的选题指南,并对立项、中期评估和结题进行认真的审核,做了大量的工作。
回顾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尤其从近几年中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中所暴露的矛盾,更加显示当初的决策是正确和十分必要的。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掌握和发展科学知识,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展相应理论和技术,帮助政府制定科学对策,这是中国科技界的历史责任。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青年科学家投身到这一重要的研究工作中来,求真唯实,勇于创新,克服一切困难,攀登世界科学的最高峰,繁荣我国的科学事业,为中华振兴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周光召)2008-10-7
(本周值日编辑 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