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占地面积约3000亩的“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设施农业与概念农业区、育种与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区、畜牧科研与沼气中心等8个功能区形象地诠释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由浙江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首期投资约1.6亿元,被列入浙江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示范园区建成后,负责农业科技产品与相关技术向周边地区辐射,培育当地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组织实施湖州市与周边地区的农民科技培训与文化教育。
示范园区,只是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的一个缩影。
强化科学发展理念
2006年5月,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决定举全市和全校之力,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
浙江大学有强大的人才、技术优势,理论研究、前沿探索的优势;湖州市有良好的“三农”基础与资源优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合作载体。《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以全面实施“1381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即建设一个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构筑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等“三大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八大工程”,推进“一百项以上重大项目”。
湖州市和浙江大学的领导都对记者说:“推动市校合作共建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不断取得新成效,必须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和拓展合作共建内涵。”
在浙江大学有关学院和专家的指导参与下,由湖州市的各级党委、政府牵头,全面组织实施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湖州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县域总体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281个中心村规划已编制完成,一套具有湖州农村特色的农村住宅标准设计图集已无偿提供农民使用,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达到47.5%。
湖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加快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稳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比例,形成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去年全市财政预算内用于“三农”的投入资金达到24.6亿元,同比增长34%。
在市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建立了“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突出新农村建设重点
从1989年开始,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农民引进种植鲜食玉米。但由于农户分散经营,生产无序,品种杂乱,鲜食玉米品质下降,农药残留问题突出。转机出现了!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吴兴区人民政府和紫鑫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在这里共建浙江大学南太湖鲜食玉米研究中心,流转土地508亩,建设一个核心示范基地。之后,引进浙江大学优质甜糯玉米等7个新品种。去年基地推广鲜食玉米新品种,推广面积5000余亩,带动农户1500余户。力争明年种植面积增加到1.2万亩,成为浙江省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基地。
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围绕湖州市农业主导产业,浙江大学选派了12名教师担任主导产业的首席专家,并成立由5个涉农学院和湖州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南太湖农业科技推广委员会”。
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万亩茶叶出口及深加工基地,千亩葡萄基地,无公害稻米标准化示范园区……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各级政府、企业签订的合作项目达到361项,带动了近12亿元的项目资金投入。
改善农村民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浙江大学发挥在规划建设、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的优势,突出抓好湖州市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如今,湖州被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全市共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个、省级生态乡镇33个;平安乡镇、村创建达标率均在94%以上。
两年多来,浙江大学向湖州派出了26名挂职干部,选派了160多名优秀研究生、本科生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组织教授、专家近4000余人次参与湖州新农村建设。
形成“三大平台”支撑
清澈见底的溪水,岸边植有花木,置有园林景观小景,看上去是一个溪水环绕的小公园。可实际上却是安吉县杭垓镇缫舍村的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污水50吨。污水排放口不见一点垃圾,没有一丝异味。村委会主任说:“我们村的动力污水处理,全靠了罗教授。”罗教授,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安程。他创立和推广了“厌氧—人工湿地、厌氧—土地处理”等污水处理技术,投资费用低,出水水质良好。如今,安吉县1/3的村把农家生活污水处理好了,许多村都争着邀请罗教授去设计。
两年来,湖州市共签订市校合作项目424项,总投资42亿元;完成132项,投资额15.1亿元。
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新农村示范区,形成“三大平台”支撑:一是以健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为重点,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二是以促进人才要素集聚为重点,建立完善人才支撑平台。三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平台。
目前已初步形成“农推中心+教授基地+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已形成10万多亩“一核多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即一个教授种植一块试验田,挂钩联系一个万亩示范方或几个示范基地)。
全面推进以培养百名硕博人才、千名技术经营管理人才、万名农村致富带头人为主要内容的“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先后与浙江大学合作举办了农民专家创业创新培训班、中小企业工商管理总裁培训班等培训项目,启动了农村全科医生定向培养计划,建立了“浙北农民培训学校”、吴兴社区学院等一批培训基地。
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瞄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改革、专业合作组织改革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等五大改革,破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增强发展活力。
秋阳正艳,广袤的大地上一片丰收的景象……
(本报记者 袁亚平)2008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