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浙江省湖州市建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8个专项协调小组,分别由市级领导担任组长,具体负责湖州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的组织实施,各县区也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浙江大学以“聚焦湖州、立足浙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目标,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29个部门和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抽调专职人员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成立了浙江大学新农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形成了市校联动、由上至下、层级负责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
在名为“1381行动计划”的市校合作清单中,包括了“一个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三个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支撑平台和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八大工程”:实施产业发展工程、村镇规划建设工程、城乡综合改革工程等八个工程;“百项以上重大项目”:围绕新农村建设实施的百项重点项目。
从2006年至今,无论是田野上、村庄里,还是企业、政府机构,到处都有浙大人前后奔走的身影。原来预定的“百项以上重大项目”,如今早已达到424个,为湖州市新农村建设直接带来了40多亿元的新鲜血液。
湖州市委书记孙文友认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就要求社会各界都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实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显现,以“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等组织形式,企业与农民共享经营利益。一些民营企业还利用其对市场的掌握情况,与村庄合作开发农业项目,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的同时,企业也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一些有经济实力、有能力、在村庄有威信的企业家还直接担任主要的村级领导,用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建设和管理村庄。通过培训,村民在企业直接就业,越来越多的村民富裕起来。
中国制造业500强上市公司升华集团,投资350万元将德清县钟管镇医院改制为非营利性的民营股份制医院,不仅解决了当地2万多名农民和100多家中小企业职工的看病难问题,钟管镇医院也已经发展成为湖州市最具经济实力的乡镇医院。
企业的积极参与,有效解决了仅靠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良好的经济效益,农村经济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民企业双赢的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累计已有1287家企业与881个村结对共建,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将有企业参与共建。
湖州的新农村建设也调动起了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政策制定、项目设立、资金投入,不同的部门纷纷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挥作用。湖州市妇联担当起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激励农村妇女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市供销社确立了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改造基层供销社、建立连锁经营网点、创建专业合作社、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等工作思路。团市委提出并积极推进“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市科协结对百村,组织千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结对千户农业科技示范户。
交通部门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在全市实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电力部门把电通向了千家万户;电信部门也实现了宽带网络全市农村的全覆盖;移动通信也扫除了全市服务的盲区;金融部门更是创新机制,让全市农民拿没有产权证的房屋作担保就能贷到20万元以下的贷款。
湖州市委书记孙文友把湖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概括为“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改革推动和统筹城乡”,这一做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调动社会各种资源参与了新农村建设。人才、科技、资金、项目、人力资源等等各种新农村建设急需的要素都源源不断地进入湖州广阔的田野上,共同奏响了新农村建设宏伟的协奏曲。各方参与,共同努力,这其实就是湖州新农村建设最为宝贵的经验。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竹产业
对于竹子的印象,大多数人只知道竹竿可以做成各种工具、建材,竹笋是绝佳的美味。但在浙江安吉人看来,竹子浑身都是宝,漫山遍野的竹子更是一座宝藏。
在安吉县建中科技巨大的展厅,琳琅满目的展品令记者目不暇接。一排排的寝具、日用品、汽车用品、园艺用品看上去精致非凡,要不是董事长丁建中告诉我们,我们绝不会想到这些产品的原料都是竹子,都是经过加工后的竹炭制品。竹炭是通过把六年以上的毛竹经千度高温和特殊工艺精炼而成,当竹子被炭化干馏后,就会产生无数个孔隙,这种炭质气孔具有极强的吸附性,能有效吸附多种浮游物质。
丁建中说,2000年之前,企业只是进行简单的竹炭烧制,2000年之后,开始和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等合作,开始开发各种类型的竹炭产品,目前已经拥有了寝具、日用品、汽车用品、炭雕、竹纤维等10个竹炭系列,近600种绿色、环保、时尚的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和欧美市场。
丁建中告诉记者,企业的真正升级是2007年,这一年,建中竹业通过和浙江林学院的深度合作,从竹炭烧制过程中提取出了竹醋这一新的宝贝。竹醋是纯天然的保健品,制成的洗面奶、香皂等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利用竹醋制成的植物营养保护剂、新型复合肥料、农药等产品,能够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抗逆、抗旱、抗寒能力,抑菌抗菌、驱虫杀菌,还可以改善果品等农作物的外在和内在品质,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复配制剂。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竹子属于速生资源,但竹子在全国的种植毕竟有限,竹子的价格也随着竹产品的日益增多而节节攀升。建中科技已经掌握了利用竹子的下脚料、废料烧制竹炭和提取竹醋的技术,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企业利润也越来越高。
在竹林环绕的农家小院里,我们坐着舒适的竹椅,吃着新鲜的竹笋,喝着爽口的竹啤、竹饮料,聆听安吉竹产业协会会长胡正坚讲述安吉竹业的发展史。他说,安吉是我国最著名的竹乡,拥有100万亩竹林,年产商品竹2000万株,2007年竹业总产值已达98亿元,其中加工业产值为85亿,从业人员5万余人。尽管立竹量只有全国的1%,但是产值已经占到了全国的20%。安吉竹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不断的科技进步。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竹产品的开发仅限于编织、竹工机械、竹工艺品、竹笋等,基本不改变竹子的物理性状,所利用的主要是竹竿和竹笋。后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有了竹纤维等改变物理性状的产品。直到和浙江林学院等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后,安吉竹业的发展才实现了质的飞跃。以竹炭、竹醋等为代表的改变竹子化学性状的产品不断开发出来,对竹子的利用也更加深入,块头较大的下脚料和废料也能利用起来了。
胡正坚感慨地说,“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共建新农村开始以后,浙江大学科技力量的注入,才真正为安吉竹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安吉的竹子资源被彻底吃干榨尽,安吉竹业又开创了一个新天地。”
胡正坚所说的吃干榨尽,主要是针对无法利用的竹叶和太小的边角料,以往这些材料都被当作废料丢弃了,但是现在,这些废料也成了安吉人眼中的宝贝。
中源竹艺是一家竹制品生产企业,以往竹地板是其主打产品。但是常规竹地板原料主要是竹子,压制过程中需要用胶水等含有甲醛的材料,既耗费竹子又不环保。2006年,借着湖州市和浙江大学共建新农村的春风,中源竹艺与浙江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利用浙江大学的专利技术生产竹塑复合板材。这种新型板材的原材料是各种竹子废料和塑料,原理是将原材料磨成竹粉,经过特殊的工艺,像“打年糕”一样将竹粉制作成任意形状的板材制品。这样的板材硬度超过普通竹材,而且耐腐蚀、不变形,不含任何甲醛。
总经理曹勇自豪地告诉记者,竹塑复合板材生产技术不仅能对现有竹子废料充分利用,将来还可以对树枝、茶树枝等进行开发利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对制成品实现以旧换新,不管使用多长时间,旧的产品都可以重新打碎成粉末,脱胎换骨成为全新的产品。
竹叶以前也是无法利用的废料,浙大教授研究的竹叶黄酮提取技术,使原本废弃的海量竹叶身价陡增,成为抢手的“香饽饽”。现在安吉每年4000多吨竹叶被用于提取竹叶黄酮,制成优质的抗氧化剂,竹乡农民为此每年增收800多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竹子是安吉传统的优势产业,是广大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浙江大学和湖州共建新农村的合作过程中,浙江大学针对安吉地方特点,引入适用技术,为安吉兴业富民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力量,也为安吉竹业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成为市校合作共建新农村的一个闪光点。
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构建农科成果转化通道
在浙江湖州广阔的土地上,活跃着一批来自浙江大学的教授、副教授,与在学校不同,跟在他们身后的不是学生,而是当地的农民和企业家;他们的成果也不是论文和学术成果,而是一个个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在湖州,大家都称呼他们为首席专家。
现挂职担任湖州市市长助理的金佩华本是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目前负责浙江大学在湖州所有项目的组织实施。他认为,“以往高校很多专家教授一门心思在学校搞研究,很多成果得不到转化;而地方的农技站等推广部门,由于技术更新慢,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在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中间缺乏一个桥梁和平台,因此在市校合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以健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为重点,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为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借鉴国际经验,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共同建立了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按照推广专业化、服务综合化、功能多样化的定位,集中浙大与湖州的30余位专家,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设立了“农业推广委员会”和“首席专家制”,开创了以高校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了一批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通道。其中,首席专家制是这一科技推广平台的核心。
首席专家制即由某一领域的一个专家负责,专家直接种植一块试验田,同时挂钩联系一个万亩示范方或几个示范基地,引导和促进相关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目前,以南太湖农推中心为平台,以首席专家为核心,湖州市已初步形成“农推中心+教授基地+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在200亩“南太湖中心”试验示范基地内,分布着蔬菜瓜果、园艺作物、水生作物、水田作物、水产养殖等试验示范区,田头立着的一块块标牌告诉我们,这里种着胡伟民副教授的鲜食甜玉米,还长着张明方教授的甜瓜、沈志成教授的转基因水稻、还展示着贾惠娟教授的最新葡萄种植技术……12位首席专家的最新成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南太湖中心”主任、浙大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袁康培说,除了在这里试种,每位专家还联系着一个万亩特色农业园区,在湖州市建成了10万多亩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立,在推动浙大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湖州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胡伟民副教授是鲜食玉米专家,通过与湖州紫鑫公司的合作,建立了南太湖鲜食玉米研究中心,研究、推广、种植玉米新品种,以320亩示范基地为中心,带动形成了近万亩的全省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基地,提升了产业的规模效应。
金佩华告诉记者,在南太湖科技推广中心基础上,浙江大学还先后建立并完善了一批省级市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此外,浙江大学正在长兴县建设占地3000多亩的浙江大学农业高科技园区暨农业科学试验站,以进一步优化学校空间布局、突破学科发展瓶颈和提升对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能力,首期校县双方投资就达约1.6亿元。
此外,浙江大学还充分发挥海外合作的优势,使首席专家和农推中心一头联系农村,一头联系国际,为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搭建对外交流的平台,使国际最先进的农业科技得以在最短时间内推广到湖州的农户和企业,缩短了成果转化的时间和效率。
目前,这种以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为平台,以首席专家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以其高水平、强辐射、创新型、国际化的特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浙江大学也开始把这种模式进行推广。一方面,推广的范围不断拓展,浙江大学已经在浙江嘉兴和广西宜州分别成立了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开始在这两个地方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另一方面,推广的内容也向非农领域拓展,在工业、医疗、软科学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推广。金佩华希望,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参与这一模式的推广和发展,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更快、更有效地得到推广和应用,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美丽乡村的幸福生活
浙江湖州安吉县报福镇的各个村庄生态环境良好,风景秀美。景溪村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生态精品小村;统里村凭着统里溪生态沟等旅游景点成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洪家、塘力垓浓郁的山村特色令人流连忘返;石岭村的农家乐则远近闻名。
石岭村四周群山掩映绵延起伏,弥望的是漫山遍野的毛竹,路旁一块块的农田里,各种各样的蔬菜都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在一座小桥的另一头,一座崭新的木门清新而雅致,旁边洁白的墙上红色的“石岭山庄”几个字格外醒目。
山庄不大,只有几间客房和一个厨房,但四周雄伟的高山,更显出了小院的安逸和平和。坐在木凉亭下面,山庄主人、69岁的谢绍明不紧不慢地向我们讲起了石岭山庄的故事。“2002年,我和老伴一起开始搞农家乐,这几年来不断投资、不断扩大,客房增加了、各种设施也齐全了,山庄初具规模,也吸引了不少的游客。今年县里号召建设美丽乡村,我又投入了4万多元,新建了这个山门和凉亭,把外墙全部粉刷一新,停车场也平整了一下。来的人都对这里的环境赞不绝口,一传十十传百,来的人更多了。”
老人还告诉记者,石岭村离上海、杭州都不是太远,这里环境好、空气好、气候凉爽,夏天晚上睡觉得盖被子,每年春、夏、秋三季都有大量城市居民到这里休闲度假,还有人整个夏天都住在这里。山庄修葺一新后来的人更多了,今年毛收入估计能有12万元,老两口外加大女儿的帮忙,收入这么多已经很满足了。
石岭村党支部书记付美杰在一旁向记者介绍,石岭村有3万多亩山林,其中近1万亩毛竹,得天独厚的森林优势和层峦叠嶂的山峰吸引着众多的城里人。目前全村已经有30多户办起了农家乐,去年营业收入超过600万元,村里人均收入也接近1万元。为了保护村庄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村里很早就规定山上的生态林禁止砍伐。2004年,家家户户都开始在浙江大学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修建微生物污水处理池,所有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补给地下水。从2005年开始,村里又按照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方式对垃圾进行回收处理,绵延10多里的村庄基本看不到废塑料等垃圾。
今年初,县里提出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目标,要求各村因地制宜,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美丽乡村。大家都认识到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石岭村的特色,农家乐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于是纷纷主动进行村容村貌的改善,村里也出台了鼓励大家改造环境的政策,给予农户一定的补贴。到目前为止,各家各户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改,仅农户用于农家乐改造的投入就超过500万元。
除此之外,县里、镇里为了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引入浙江大学和湖州市共建新农村的合作项目,从不同方面打造不同特色的新农村。县交通部门对乡间公路进行了防灾害处理,城建部门为村里安装了路灯,环保部门增加和完善了污水处理设施,水利部门改进了防洪设施。付美杰告诉记者,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所有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石岭村将力争在今年的考评中成为精品村,这样村里还能得到150万元的奖励。
石岭村的变化只是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目前,安吉县紧紧抓住湖州市和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新农村的机遇,依托浙大优势,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在全县范围大力推进以“中国美丽乡村”活动为主要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按照由点到线到面的步骤,安吉县将通过10年的努力,使安吉的农村成为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社区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湖州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卞利强告诉记者,村镇规划建设工程是浙江大学和湖州市全面合作的8项工程之一。目前湖州市牢牢抓住“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这一龙头工程,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成123个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以占全省2.9%的行政村创建了占全省11%的示范村;完成712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80%以上;深入推进“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建成了63座垃圾中转站和968座垃圾收集房,全市所有乡镇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996个村实行了垃圾统一收集,覆盖面达到90.2%;全面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构建以县城和中心村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
在村镇规划建设工程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长兴县夹浦镇月鸣村以村庄宅基地复垦为契机,以村庄建设规划为依据,大规模开展农民新村建设。不但新增耕地1781亩,还让全村458户农户全部搬进了新房。村民冯现贵在他250多平方米的新房内高兴地对记者说,“原来房子建在较偏远的山边,水电都不方便,损耗也大,卫生、绿化都没有人管,现在住在新村内,生活已经和城里人一样了。”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远在安吉县和长兴县偏远农村的农民正在借着新农村建设的春风走向小康生活,而在湖州市东郊吴兴区八里店镇,一处新建的农民社区已经让该镇10个村的2400多户农民享受到了城市社区的舒适生活。
一排排高层住宅,35.4%的绿地面积,85000平方米的健身基地,36000平方米的水面,各种完善的配套设施,使八里店社区成为浙江省建设规模最大的居民社区。原前村村民钱阿新住着287平方米的三层小楼,家里小汽车、各种高档家具电器一应俱全。丈夫从事钢结构工程收入颇丰,衣食无忧的她闲暇时就和社区居民一起在健身中心锻炼身体。“以前我们羡慕城里人,现在倒过来了,城里人都羡慕我们,真是太幸福了。”
的确,对他们的生活,记者也是羡慕不已。羡慕之余又感到由衷地高兴,无论是边远山村的谢绍明,还是城市近郊的钱阿新,他们都各得其所,过上了自己满意的幸福生活。这是湖州市新农村建设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好处,随着湖州市与浙江大学合作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参与,湖州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湖州农民过上幸福富足的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 薛志伟 黄平)2008年10月12日(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