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怀清,1966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与晚清中英文学交流》、《白璧德与中国文化》、《李雅格传》。
浙江在线10月30日讯 “上《百家讲坛》,我早就做好了被‘修理’的准备。”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段怀清对记者笑道。据悉,他在《百家讲坛》的四部曲——《白蛇传奇》、《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已经一一谱成,下月即将在央视10套连播三周。
据说,早在今年6月份试播的《白蛇传奇》曾创下《百家讲坛》一年半以来的收视新高。这位段老师也出名了——学校里慕名听课的“粉丝”木佬佬,他频频上电视台露脸,《百家讲坛》新节目已开始筹备,新书巡回签售也排着队……大家议论开了,段怀清是否将成为继易中天、钱文忠之后的又一个“学术超男”?
昨天,记者特地到浙大旁听段老师的课。因为我们实在好奇,这个在课堂上书生意气的中文系老师,究竟是怎样炼成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的?
镜头前笑不笑都要斟酌再三
驼色的格子西装,黑色的无框眼镜;总是一只手插在牛仔裤兜里,半截粉笔攥在手中,随着讲课语调的起伏,在空中大幅度旋转;说到兴起处,总要走到学生中间,用征询的语气寻求回应,或者一个回身,箭步走到讲台,在黑板上飞速写上几笔——这是记者在浙大课堂上看到的段老师。
“他讲课很投入,天马行空的,什么都说。”上过段怀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学生这样说他,“有时候说得高兴了,自个儿先呵呵乐起来,我们才反应过来,跟着一起乐。”
段老师上课时的样子,很酷、很书生意气,他的学生们早已熟悉;而走上《百家讲坛》,却让段怀清经历了一番“磨难”,连该不该对着镜头笑都要斟酌再三。
“这事儿和在学校上课,还真不一样。”初入《百家讲坛》的段怀清回想录这四期节目的过程,不由得感慨,“直到《白蛇传奇》录完我才有些感觉,哦,原来《百家讲坛》是这样的!”
没有黑板,不能背讲稿,也不能让学生提问进行互动,只有几十双直勾勾关注的眼睛和小小的摄像机镜头与自己对视。站在《百家讲坛》的讲台上,执教多年的段怀清常常不自主地会感到拘谨。
“女儿看了试播的节目,说我动作幅度太大了。平时讲课时没觉得,可是小小的镜头把很多平时都不注意的小动作都放大了,限制了自己的发挥。”段怀清说,一度他都不知道能不能对着镜头笑,“我不知道露出牙齿笑会不会很难看。”
“在学校上课,我总是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例子都讲给学生听,可是在《百家讲坛》,经常我准备了七八个典故,到最后只能用上一个,节目组不允许我过度展开,他们不喜欢考据派。”他说的“被修理”之意,也就源于此。
“因为这个,我特别同情演员,一个演员如果不让他上台是多么委屈啊。我们准备了很多内容,却一声‘咔’,就被砍掉了,也是一样的心情。”
段怀清说,每个月的某一周是《百家讲坛》集中录节目的时间,所有的主讲人都会赶到北京录制自己的节目。“有的主讲人录之前晚上都紧张得睡不好觉,我算是心理素质比较好的。”
聊张爱玲聊上了《百家讲坛》
谈到当初被《百家讲坛》选中的经历,段怀清直说“机缘巧合”。
去年11月的一个周五晚上,段怀清接到《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的电话,说节目组正在杭州,想和他见见,“开始也没说要录节目,只是说谈谈,我就去了”。一番天南海北的聊天后,王咏琴貌似随意地说了句,“要不我们就录个10分钟试试,随便什么你感兴趣的话题都行。”
当时,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正是热门话题,而段怀清恰好对张爱玲颇有研究,他就试着讲起了张爱玲与《色戒》。
两天后,已经回到北京的节目组给段怀清打来电话,通知他“被录用了”,让他到北京录一集45分钟的节目试试。段怀清这才明白《百家讲坛》选主讲人的程序“浩繁”——面谈、试录、试讲,而主讲人的学识、形象、亲和力、表达能力一样都不能少。
“刚开始定的是讲张爱玲,但后来大家都觉得张爱玲与普通老百姓的距离还是远了一些。”段怀清说,四大民间传说的选题是他提出来的,很快就被节目组通过了。“《百家讲坛》之前讲了太多帝王将相的故事,但我还是认为,民间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一点都不比宫廷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少。”
四大民间传说家喻户晓,这也意味着“难讲”,选择这样的主题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累吗?
段怀清可不这么想,他哈哈一笑说:“《百家讲坛》历来都是选取一些观众听说过,又不是很熟悉的内容来讲,这就是所谓的‘就熟说生’。而民间传说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开放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就会有不同的版本,有很多新鲜的东西可以讲。”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段怀清,对民间传奇一直很有兴趣,平时的积累这时就派上了用场。
段怀清说,这些民间传说讲的都是爱情,里面所体现的爱情美德,对于当下物质社会里的年轻人有指导意义。
还要在《百家讲坛》继续讲下去
现在,段怀清完全习惯了电视开讲前要化妆,尽量不让太学术的一面暴露在镜头前,而是尽可能地多用口语化表达。
尽管很多学者对《百家讲坛》有质疑,段怀清在《百家讲坛》也有被“修理”的经历,不过他觉得,当主讲人没什么不好。“这是一种文化普及的工作,我们不应该拒绝。现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达到很高程度,但是普通老百姓享受不到我们学术的成果。因为学术语言很封闭,让人越来越看不懂。《百家讲坛》则提供了一种方式,可以用大众化的语言来传递传统思想经典。”
段怀清说,上《百家讲坛》,学者需要降低身段,接受“修理”,但学者其实也可以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基础上,影响《百家讲坛》的走向。
《白蛇传奇》试播后,段怀清明显忙了许多。11月四大民间传说开播在即,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让他说说浙江大学的《文军西征》,央视11套要找他拍《钱塘西画》;而《百家讲坛》的书稿也已经敲定,出版社准备同步开始宣传……
于是,有了段怀清被封“学术超男”的猜想。不过,对于自己的视频上了浙大校网,或是选他课的学生增加了许多,还是有“粉丝”建起“段怀清吧”,他都答不上来。当他站在浙大西溪校区的课堂上,记者依然能听到他毫无顾忌的笑声,看到他激情洋溢的手势。
“学术归学术,《百家讲坛》归《百家讲坛》。”对于外界的褒贬,段怀清说,“如果被捧红了,只能说明观众喜欢你。”
段怀清透露,四大民间传说之后,他已经与《百家讲坛》确定了下一个开讲的主题,“具体内容保密,但仍然是关于民间的题材。”
(200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