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如气候变暖引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重大传染性疾病以及非传染性疾病大范围内肆虐,粮食危机愈演愈烈。这些问题影响广泛、破坏力巨大。“三低”模式正是人类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三低”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恶化;居民的医疗健康水平低下;农业生产从长远来看难以适应需求的提高。因此,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积极革新,建立“三低”模式(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成本的医疗服务发展模式以及低风险的农业发展模式)。
1.促进生态文明近年来,中国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1986年—2007年,中国连续出现了22个全国性暖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2006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中国气候变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这将使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如不采取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最多可下降37%。只有通过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减缓气候变化对我国居民生活的影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体现以人为本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72.39/10万,死亡率0.99/10万,与2006年比较有所上升。根据2007年《世界卫生统计》,中国的人均卫生费用为71美元,远低于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因此,只有发展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使广大民众充分享受医疗保障,才能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3.适应长远发展2007年中国粮食生产连续第四年丰收,总产达10030亿斤,粮食消费平稳增长,供应有保证。在这一状况下,国家粮食局局长坦承,长远看,中国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缺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的余地较小,单产水平稳步提高的难度较大。再加上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保持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只有通过低风险的农业发展模式,才能加大农业生产,使我国的居民不会受到粮食危机的影响。
二、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三低”模式的作用
导致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涵盖了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但无论如何,科技都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需要在实施“三低”模式的过程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1.发展低碳技术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众多产业部门。如今,发达国家都已开始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英国致力于节约能源和供应清洁能源,设立“碳基金”以促进低碳技术研发和商业化;欧盟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电网、核裂变、二氧化碳的捕集、运送和贮存等领域设立了若干启动计划。
2.发展低成本医疗技术近年来,普通民众的医疗支出开始不断攀升,人口老龄化更是带来了众多的疾病困扰。各国医疗对低成本、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创新技术和设备的需求愈为迫切。2007年11月,美国国立生物医学影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与印度科技部生物技术局达成共同开发低成本医疗技术的双边协定,定位于医疗服务水平低下的地区和人群。2008年8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成立,专攻基于图像导引的智能医疗技术平台和低成本健康两大方向。
3.发展低风险农业技术世界性粮食危机使各方很快做出反应。世界银行通过制定新的全球粮食政策来应付饥荒和贫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出了“第二次绿色革命”。促成“绿色革命”的要素包括高产种子,农用化学品,基础设施等。全球仍关注于制定新的市场政策,对于科学技术的投入还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每年,储藏、加工、仓储等农业产后损失在15%—20%,发展农业,加强产后各环节技术投入也很重要。
三、科技应对的若干建议
面对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中国必须立足于国内发展需求,结合国际发展的形势,加强“三低”领域的科技研发水平,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1.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中国的科技发展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亟须加大研发投入。在低碳技术领域,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效达45%,中国仅为35%。同时,中国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方面都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进展与预期相去甚远。中国必须加强自身的低碳技术研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将低碳能源、医疗和农业列为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2.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无论是发展低碳经济,还是发展医疗和农业,只有相关的科技成果实现转化,促进成熟适用技术的推广与扩散,才能真正造福于民。我国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等政策文件。以农业为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各类人才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国家对农业科技推广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
3.开展国际科技合作近年来,国际科技合作已成为中国科技和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实施,为中国在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7月4日,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正式启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007年11月12日,科技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并启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作者单位:科技部国际合作司)
(靳晓明 邢继俊 )2008年11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