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问题无法单靠自然科学解决

发布时间:2009-01-04来源:


    “对于过去30年的成就,大家已经作了不少总结、回顾。未来30年将面临更多严峻挑战和巨大任务,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选择什么样的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点大家已有共识,但各条战线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路线图,还是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在2008年12月28日至29日举行的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长路甬祥作上述表示。
    
    应对环境挑战的发展路径
    
    路甬祥指出,在未来30年以至更长的时间里,至少有二三十亿人口要经由小康实现现代化,包括中国、印度等。人口数量巨大会对人类文明进程注入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也肯定会对我们生存的地球带来新的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压力,所以,人类必须为未来30年的发展找到一个新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
    
    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的是,未来30年,人类逐步要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源与新型能源使用模式过渡,工业革命以来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的工业经济模式要逐步改变。现在,尽管地下的矿产资源还有大量没有被探明或开采,还可以进一步向深度、向海洋探索,“但在我看来,矿产资源总是有限的,逐步要走向循环使用、可再生利用,以及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及知识资源。”
    
    路甬祥认为,同样的,农业也不单只是供给粮食,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农业的多样化需求,还要承担起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责任,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因为中国耕地面积有限,城市化进程还在不可逆转地迅速推进,农业也要走出自己独特的、依靠创新的、有效率的,同时又安全、生态环保的道路,这也是不简单的。”
    
    现在,全世界关注的一个很大热点是全球变化。路甬祥认为,在应对全球变化方面,我国除了要承担共同的、有区别的责任以外,面对的更紧迫、更严重的问题是区域性和流域性的水、大气、土壤污染,它直接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和健康,“中国如果能处理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问题,实际上就是对世界很大的贡献,但我们同时也要继续研究全球变化的缘由和规律”。
    
    大众受益的健康发展模式
    
    “健康问题也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重点。”路甬祥说。
    
    此前,路甬祥去德国访问,已90岁高龄的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特意约他到家里聊天。施密特和路甬祥谈道,美国的科学技术很先进,尤其在医药科学方面是全世界领先的。对此,路甬祥并不完全认同,美国的科技医药的确很先进,但美国创造的知识财富中,也有其他国家科学家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同时,从医学来说,美国正在走向个体医学、分子细胞工程等,路甬祥认为,这个方向很重要、也很前沿,但它只能解决少数人的健康问题。从中国、印度的情况来看,可能更需要考虑健康科学,也就是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改进大气质量,以及通过科学地引导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研究营养学和代谢学,通过心理方面的疏导,使人们在青少年时期能够健康成长;壮年时期,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能维持比较好的身心状态;到老年时期,通过适当的饮食结构、运动和生活习惯,以及更和谐的社区,延缓他们的衰老,保持老年时期的健康。“这是一种能为大多数人分享、普惠的健康发展模式和医疗科学技术体系。”
    
    “我们并不反对高端的豪华医学,因为社会是多样性的,要满足多样性的需求,但中国肯定不能拷贝美国的医疗模式。”路甬祥说。
    
    施密特随即表示赞同,并指出,未来医学很可能是要把中国的传统医学和西方的以分子细胞层面的生命科学知识为代表的现代医学结合起来。
    
    路甬祥表示,不仅中国有传统医学,德国、印度几乎所有有文化、有历史的民族包括印第安人都有自己传统的医学,当然,传统医学中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以及需要扬弃的方面。
    
    路甬祥认为,中国未来的健康发展模式选择,肯定不能只拷贝某一个西方国家的模式,或者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简单混合,必须吸收它们好的、合理的方面,同时弘扬我们自己好的传统,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战略研究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成立以来做了大量工作,我从心底认识到战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应该组织专家开放、自由地进行研究,真正探索规律、展望未来。”路甬祥说。
    
    路甬祥认为,战略学研究不光要解决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当中的发展战略问题,战略学本身以及战略学自身的方法问题、战略研究人才素质结构、战略研究的科学方法等,也需要很好地研究。
    
    计算机信息科学出现以后,模拟、仿真、预测等工作几乎涵盖了数、理、化、天、地、生、经济、社会、人文等各学科,“我觉得像这种涉及自然、社会的大尺度非线性复杂系统的变化,也要引入到战略研究中去”。
    
    路甬祥表示,我们高兴地看到,原来战略学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和一些大学的自然科学专家参与得多一些,现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很多专家也都加入进来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多学科专家参加的战略学研究会。因为当代的问题没有一个是单靠自然科学或单靠人文社会科学能够解决的,需要各类专家共同努力,需要通过政府立法、政策、管理和科技等全方位的协同和支持。
    
    “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由科技部主管,挂靠中国科学院,是一个全国各方面学术力量都参加的研究会,是一个真正的中国的战略学研究会,并不是中国科学院的内部组织。对此,要继续坚持。”路甬祥说:“我也很赞成战略学研究会是跨学科的研究会,而且老中青各个年龄层次都有,大家平等参与、共同研讨。还要提倡、鼓励青年人更多参与到有创造性的工作领域中去。”
    
    路甬祥认为,此前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很多战略研究工作都走在了实践的前面。“有的在党和中央的文件中尚未涉及,通过研究报告而被采纳,成为国家政策。我觉得,这都证明了战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面对未来,路甬祥同时建议,大家要以史为鉴,并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进一步注重学科交叉,加强各分支机构间的沟通,同时注重学风严谨、理论联系实际,敢于设想、大胆求证,积极为国家发展战略献计献策,并在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培养队伍,促进研究会自身的发展。
    
    (王卉)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