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适宜创新的大环境

——访以色列工贸部副首席科学家米娜•格得比雅克女士

发布时间:2009-02-20来源:


    凡与以色列进行过高科技交流的人,都会对以色列高科技产业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那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它们规模不大,却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孕育着一批批颇具竞争力的创新产品,成为推动以色列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据统计,目前以色列有新兴高科技公司3000多家,密度仅次于美国的硅谷;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公司数量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按人口比例计算,以色列自主创业公司的比率,也居世界前列。
    
    为了解以色列高科技产业成功的奥秘,记者采访了以色列工贸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副首席科学家米娜·格得比雅克女士,请她介绍了有关情况。米娜在特拉维夫的办公室不大,但光线充足,布置井然。看到记者到来,她一面整理桌上的材料,一面招呼记者落座,举止中透出政府工作人员的沉稳与干练。
    
    待记者说明来意,她首先谈了以色列的人才战略。她说,以色列人口只有不到700万,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常年冲突不断。要想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崛起,唯一出路就是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走科技立国之路,依靠科技创新和企业研发,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建国60多年来,以色列之所以能从中东沙漠中一个小的农业国,发展为人均GDP达两万多美元的现代化强国,核心的一点,就是走了一条人才之路———即由人的广博的知识孕育丰富的智慧;以丰富的智慧创造尖端的产品;用尖端的产品开辟全球市场,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
    
    今天看来,当初确定的这一战略是正确和成功的。经过数十年的奋斗,以色列不仅实现了经济振兴,也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孕育了雄厚的人才资源。目前,以色列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已占全部劳动人口的15%%,每万人中有工程师或科学家140名,位居世界首位。以色列一些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像魏兹曼研究院、希伯莱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海法理工学院等,在许多领域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每年为高科技产业输送大量各种层次的科技人才,其中有些人在校期间即开始了科技创新活动,许多新兴高科技公司就是他们创立的。
    
    这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以色列人才培养的环境有了新的改变。现在,以色列一半以上的家庭拥有电脑,儿童从入幼儿园便开始接收电脑启蒙教育,到小学时已能运用自如,这对孩子们从小了解、热爱高科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以色列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青少年中学毕业后都要到部队服役,期间每个人都将学习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他们的日后创业,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铺垫。许多人后来投身科技创新,就是以在部队学习的知识为基础起步的。
    
    在政府和全社会的推动、参与下,现在以色列已形成了一种重视科技,重视创新的浓郁的社会氛围。在以色列,高科技行业不仅是受人尊敬、收入较高的行业之一,也是许多人展现才华、实现梦想的择业首选。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有些高科技企业家对创新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常常成功开发完一个产品并出售后,又寻找机会开始第二次、第三次创业,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多见的。这种重视知识,重视创造的社会氛围,为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造就了肥沃的社会土壤。
    
    当然,具备高素质人才固然重要,但要使他们创业成功,还需要社会各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而这也正是政府的作用所在。为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励企业研发与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如在优惠政策方面,根据以色列《鼓励工业研发法》,政府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投资项目,将结合不同地区,给予不同程度的投资补贴和税收减免;对外国投资者投资国内研发初期的高科技企业,给予资本所得税永久豁免。
    
    在资金支持方面,以工贸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每年拨出约3亿美元,用于资助企业创新与研发。其中,企业研发基金是该办公室资助高科技企业的主渠道,每年预算为2.5亿美元。该基金向所有希望从事研发的以色列公司开放,每个项目资助金额为全部研发经费的50%%,项目成功上市后,需返还销售收入的3%%—5%%,失败则无须返还。截至目前,共资助了500家公司的800多个项目。
    
    技术孵化器计划是以色列20世纪90年代初为扶持从前苏联迁来的一批科学技术人员而建立的,现全国有技术孵化器24个,可同时资助200个研发项目,资助重点为处于研发早期尚无法吸引风险投资的高科技企业。2002年实行私有化改革后,许多风险投资公司开始向孵化器投资,技术孵化器的功能和经营模式更类似风险投资公司。其他如磁石计划、前期种子基金等,均是以政府根据不同需要设立的,它们在促进产学结合及企业研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加大本国支持力度的同时,以政府还针对高科技研发投资高、风险大的特点,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多边研发基金和合作协议,积极引进和利用国外的技术、资金,为本国的高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目前,工贸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已与10个国家建立了双边工业研发基金,与11个国家签订了研发合作协议。其中,与美国的工业研发基金(BIRD)是以色列历史最久、成果最显著的双边研发基金。该基金重点为以色列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公司和美国中大型企业及新兴高科技公司的研发合作提供支持,资助金额一般为全部研发经费的50%%。开发产品成功后,企业只需偿还所接受资助部分;失败则无需偿还。自该基金成立以来,已资助了740多个项目,销售收入达数十亿美元。
    
    与加拿大、韩国等其他国家建立的合作研发基金,性质与BIRD类似,一般也资助研发经费的50%%,如项目比较重要,可加大资助力度,但每个项目均有一定的封顶金额。在多边合作方面,以色列分别加入了欧盟研发框架协议和尤里卡计划,由此以色列不仅能参与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还可得到资金支持,获得进入其他区域合作或行业垄断市场的市场准入资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该办公室非常重视加强与中国、印度等亚洲大国的双边研发合作。去年9月,以色列工贸部与我国江苏省签订了民营企业产业研发合作协议,每年双方将各安排经费150万美元,共同资助两国企业间的研发项目。
    
    米娜表示,中国是当今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大国,不仅拥有庞大的市场,在许多科技领域也具有很强的实力。自两国建交以来,双方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成果显著。从长远看,两国科技的互补性很强,在研发和科技创新领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现在,许多以色列高科技企业都看好中国,一些风险投资商也希望到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和投资市场。为此她希望,今后两国高科技界能够进一步加强接触,增进了解,通过交流与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她最后说,以色列高科技产业的经历表明,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这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创新过程中孕育的那种敢于创造、敢于尝试、敢于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对高科技产业具有更本质的意义。在当前高科技产业面临金融危机困扰的情况下,这种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强化更不能放弃,唯有如此,高科技产业才能保持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本报驻以色列记者 郑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