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解密新版《两只小蜜蜂》

源于同一个祖先的它们为何演变成了两只不同特点的蜜蜂

发布时间:2009-02-23来源:


    环境可以改变人,也可以改变蜜蜂。
    
    浙大有位教授专门研究蜜蜂,结果证实了科学界的一项假设。这项成果,最近也因此刊发在了美国知名的学术期刊上。
    
    两只小蜜蜂特点不相同
    
    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的共同“祖先”来自亚洲,迄今约1000万年。意大利蜜蜂,人类很早就开始饲养,而且目前已找不到野生的种群;一直生长在本土的中华蜜蜂,虽然也已经被人类驯化饲养,但仍存在野生种群。
    
    按照常理推断,无论是生活习性,还是自身的“体质”,这对“拥有相同族谱”的“兄弟”应该相差无几。但长期以来的科学研究,推翻了这个论点。陈学新教授说,“1000万年后的今天,中华蜜蜂比意大利蜜蜂更耐寒,更能抵御来自外界的危害,为更多植物授粉;而意大利蜜蜂的高产蜜能力也让它成了养蜂者青睐的对象。”
    
    长期驯养 意大利蜜蜂抵抗力不行了
    
    是什么原因,让这对“兄弟”在1000万年后有了如此大的差异?陈教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蜜蜂体内的抗菌肽。
    
    经过长达四年的研究,陈教授发现,中华蜜蜂体内存在4个抗菌肽基因家族的26种不同的抗菌肽,这要远远多于意大利蜜蜂的11种抗菌肽。当这两种蜜蜂同时受到病原侵袭时,由于中华蜜蜂具有明显的抗菌肽基因优势和丰富的抗菌肽物质,因此也就有了更强的抵抗力。
    
    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刊登了浙大陈学新教授课题组的论文——《中华蜜蜂抗菌肽的进化》。课题组首次通过实验证实:经过人类的长期驯化,意大利蜜蜂丧失了某些基因。这也让“动物经过长期驯化,可能导致生物基因多样性降低”的假设得到了证实。
    
    “超级蜜蜂”有望出现 研究成果能用在很多领域
    
    有了这个发现,“经过人类的长期驯化,意大利蜜蜂丧失了部分基因”的说法得到印证。
    
    有了理论成果,接下去就应该将它转化为实际成果。陈教授说,人们或许能在不远的将来,结合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的优点,通过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培育出既有高抗病性又有高产蜜能力的“杂交”蜜蜂。随着国内抗菌肽相关研究的深入,今后,抗菌肽将在绿色饲料添加剂、新型食品防腐剂、新药物等方面得到重要应用。
    
    (记者 张凯 通讯员 周炜)2009年0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