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科学家开发新技术 培养iPS细胞更安全

发布时间:2009-03-31来源: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培养人类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的新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培养出的iPS细胞不含病毒载体或外来基因,安全性更高。
    
    干细胞是人体内可以转化为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具有极高的生物医学价值。以往的干细胞研究主要使用从胚胎中提取的胚胎干细胞,容易引发伦理争议。2007年,日本和美国科学家分别宣布开发出将人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方法,这样得到的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的功能相差无几,称为iPS细胞。
    
    但是,此前将皮肤细胞转化为iPS细胞的过程需要使用病毒,即用病毒作为载体将基因物质注入皮肤细胞中,促使其转化。这一方法具有引发癌症的风险,也大大限制了iPS细胞的应用前景。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科学家开发的新技术可以避免上述风险。他们将相关基因添加到称作质粒的DNA环中,然后利用“核转染”方法将这些质粒导入人的包皮细胞中。质粒中基因所表达的蛋白质能够使包皮细胞重新编程成为iPS细胞。这些细胞经过几轮分裂后会失去质粒,研究人员就可以分离出不含质粒的iPS细胞。
    
    有关这项研究成果的论文刊登在3月2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论文第一作者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华人女科学家俞君英,研究负责人詹姆斯·汤姆森是世界上最早分离出人胚胎干细胞的科学家之一。
    
    俞君英等人在论文中说,新开发出的技术是目前唯一可培养不含病毒载体和外来基因的iPS细胞的技术,也消除了人类应用iPS细胞的重大障碍。
    
    (任海军) 2009-3-31
    
    本周值日编辑 徐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