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8日,“大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国际会议暨第二届中德高等教育论坛”在浙江大学开幕,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仍然要积极适度地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型大学应根据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情况,采取主动性策略,以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撑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德广教授在《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展望》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8年的快速发展后,仍然要积极适度地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金的拉动,科学技术贡献率不高,只有高等教育继续发展,才能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瓶颈。”杨德广说,加大投入,发展高等教育是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毕业生人数很多,但只有不到10%拥有在外企工作的技能,10年后,中国讲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目前中国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任少波援引了麦肯锡公司《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的观点后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训练有素的毕业生的缺乏,可能阻碍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更先进的产业。面对这种形势,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应该从理念到实践建立培养参加全球化竞争、立足本土、占领国际科技和文化活动制高点的精英人才的育人体系,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本次论坛为期3天,来自德国高等教育界的10余位专家和20余位国内高校专家将围绕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就业能力培养、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课程改革等主题展开讨论。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徐辉,德国驻沪总领事阿尔布莱希特•冯•海盾博士(Dr. Albrecht von der Heyden),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邹晓东,德国高校教学研究会会长、弗莱堡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办公室主任Santina Battaglia(桑塔格莉亚•芭塔格莉阿)女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