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头条

浙大高水平专利成果助力产业升级

发布时间:2009-04-28来源:新闻网作者:1804



    2008年11月开始,浙江大学加大专利技术的转让力度,作为学校 “双百双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服务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举措之一,面向300多家企业转让400多项发明专利,相关的专利介绍被制作成光盘,向相关企业免费赠送。目前,学校已转让相关专利150多项,并协助企业申报省高新技术企业,有16家企业被成功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和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迫切。如何将大学的高水平成果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有机结合,一直是浙大思考的问题。浙大推出的 “双百双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目标是在未来一年内,组织100家创新服务机构和100个创新服务团队,围绕浙江20个重要区域特色产业,与1000家企业结对,开发、转移1000项先进技术,为浙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积极贡献。
    
    浙大科研院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介绍,向企业以成本费转让的专利流向体现了高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特点。在长期的合作中,企业拿出研发经费,请高校支持解决技术难题,当企业遇到难关,学校不计研发成本向企业转让专利。虽然作为专利持有者的教授、学校投入了科研成本,还为专利授权资助了年费,但双方长期的合作淡化了转让的“利益”概念,学校支持教师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胡树根教授一直从事动力机械与车辆工程及模具CAD的研究,最近,他完成的一项 “水导流装置在曝气机上的应用”的研究成果在诸暨天立环保成功实现产业化。这项专利的转让,浙江省科技厅支付了20万独立申请转让费。胡树根教授说,对这项目专利来说,转让费较低,但企业需要、用得上,我们很高兴。2001年,浙江大学与“制笔王国”桐庐分水成立制笔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胡树根教授担任了此次科技帮扶行动中的科技小分队负责人。当地制笔企业与浙江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围绕制笔业关键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分水制笔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升,产值从2001年的4亿多元上升到现在的33亿。
    
    在浙大,瞄准一个行业,锲而不舍地为其产品品质的提升研究新装备的科技专家有很多。电气学院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张森林教授带领团队20年来已陆续获得20余项国家专利,相关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同类技术以来进口的被动局面,大大降低了设备成本,深受纺织类企业欢迎,技术在全国340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
    
    (欣文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