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项目“走样”科技评估亟待制度化

发布时间:2009-05-13来源:


    不久前,一位中科院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诉说了最近的一个烦恼,就是他们刚申请到的科技前沿项目被硬塞进一个毫不相干的人。这意味着要把项目和经费分给其一部分,那么接下来在购买先进精密设备或在研究程度上将要大大折扣。
      
    这位专家说,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发生在他们这里,他看到很多项目在原地打太极拳,甚至有的在推诿扯皮,这样下去终究会影响中国科技的发展及创新进程。
    
    难道就没有有效的手段对重大科研专项从执行研发到经费管理进行通盘评价吗?我国在这方面有什么措施?今后将如何改进、完善?国外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现状:项目从立项到结果缺乏责任机制
    
    科技部评估中心陈兆莹副主任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在科技项目的管理上,尤其是立项的责任机制问题,是各方面十分关注的问题,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一般情况下,立项主要通过专家评审,而这种基于同行评议的立项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专家组在立项结束后随即解散,对项目的正确性以及完成的结果无法承担任何责任。而国外专门有一个项目官员,对项目的立项到完成结果负全责的。当然这需要相应的制度来约束项目官员行为。
    
    由于在科技大环境中,在一些浮躁、生存竞争、利益冲突等因素的作用下,专家的评审工作会受到影响,使得评审工作的局限性更为突出。例如,在科研经费的分配方面,有时出现为了饭碗争来争去的现象,由于其中的利害冲突,专家评审难以做到完全公正。
    
    从我们中心的评估实践活动来看,很少涉及立项方面,而主要是对国家的重大科技政策、计划、项目的管理和效果进行评估。
    
    目前的科技评估还没有制度化
    
    陈兆莹说,中国科技评估工作最早是在原国家科委领导的倡导下,于1994年开始起步。这几年进步比较大,完成了我国很多重大科技计划的评估工作,如“863”、“973”等。
    
    评估可以按对象如项目、领域、计划;或者按阶段,初、中、后期划分。评估会看这些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是否就绪,按步骤在走,完成得好不好,是否能完成预期的成果,是否要执行下去还是要作调整甚至是下马,是否完成了预定目标等。评估设定一个基本框架,具体评价问题和评价指标针对具体对象而定。
    
    目前在我国,对哪些科技项目必须进行评估,什么时候评估,评估结果如何用等,都是不确定状态。所以,目前科技评估还不是制度化行为。
    
    进展:用评估工具提高科技管理的效率
    
    去年6月,科技部评估中心派出一个五人专家组赴英访问。涉及内容包括科技评估的制度建设、科技评估的指标选择、科技评估有关的方法体系,以及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如何更好地运用评估手段提高自身的效率等。
    
    《中英科技评估联合研究系列报告》中提出,目前,我国尽管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科技评估在科研和创新中的地位,但科技评估尚未纳入科研部门的管理环节中。作为一项公共管理工具,评估的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部门的科技评估实践,还仅仅停留在案例探索层面,尚缺乏在各环节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考虑和系统设计。科技部目前开展的综合评估活动主要集中在中期和后期评价,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和评估反馈链条,并成为科研日常管理工作中必备的一环。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要做的是用评估工具来促进行政科技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评估理论、评估方法和评估经验。基于这次合作研究项目最终研究成果,评估中心已向科技部在如何进一步加强科技评估方面提出了一些重要建议,以期在科技部研究制定“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有关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
    
    评估将侧重需求驱动类研发活动
    
    陈兆莹说,科技评估就像一面镜子或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的R&D(研发)系统。
    
    对于为什么要进行科技评估,这似乎已经不是问题了,但在中国实际上还存在困惑或争议。一些科学家提出创新存在不确定性,应允许失败。评估必须充分考虑创新活动的特点,否则就有可能伤害那些踏踏实实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助长那些浮夸的风气,损伤创新;然而高层的决策者,比如财政部、人大、政协等认为,这些年,国家的科研投入越来越多,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也丝毫没有减少。科技到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哪些实实在在的贡献?在结束不久的政协、人大两会上,政府科技投入的绩效已成为热点。
    
    就相关问题,评估中心与英国相关专家一起探寻答案。首先,把不同的R&D活动分为自由探索类和需求驱动类。这里没有按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划分,是因为基础研究也可含这两类。对于自由探索类,应该主要由科学共同体自己进行评估。而我们所说的科技评估的重点是后者。对于这两类不同的R&D活动,评估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目前关于科技评估的争论,往往是由于没有将这两类R&D活动区分开讨论。
    
    需求驱动类的R&D评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R&D的水平,主要依据科学共体的判断;二是关于R&D的绩效,包括其相关性、效果、效率等,需要进行专业评估。需求驱动类的R&D评估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向决策者和纳税人令人信服地展示R&D效果。
    
    评估中心将开发评价指标和方法
    
    陈兆莹说,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当我们向高层决策者和纳税人报告R&D投入的效果时,即使准确地报告了R&D活动产出,如发表的论文、开发的新材料、新技术等,也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这些产出只能说明科研人员工作努力,完成了任务。如果我们应用一些模型计算R&D活动的影响,如对GDP的贡献等,结果仍不满意。由于经济增长取决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要提供一个让各方面易于理解,易于对话,并令人信服的效果评价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评估中心下阶段准备在R&D效果评价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和实践,根据以效果为核心的评估理念,运用逻辑模型方法,开发出一些评价指标和方法,并进行一些试点。试图真正回答纳税人和决策者的问题。
    
    第三视角:英专家“评估”中国科技
    
    在这次中英科技评估联合研究中,英方的首要实施专家是TechnopolisLtd咨询公司总裁埃里克·阿诺德博士,其所在的公司承担过许多欧盟国家的科技政策的战略研究和评估,包括欧盟委员会框架计划的评估和战略研究。
    
    在中国,阿诺德走访了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科研机构。他说,评估这个活动需要有一个环境、一个系统,能够允许人们提出一些批评的意见,形成评估的文化,让人们愿意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成长。这次中英合作项目展现出中国和英国两个国家已经发展到一个阶段,评估,来自不同国别的比较,批评可以被接受,并且人们可以积极地看待批评。
    
    他建议,科技部评估中心可以做一些向上的培训,如在部委。希望未来在中国能够看到评估学会或者协会,让评估的专家们走到一起共同促进行业发展,特别是在科技评估方面。另外,是否开展一些领域的评估、一些主题评估,比如说将中国在物理方面的研究和其他国家在物理方面的研究进行比较。
    
    它山之石:科技评估成英国常规科技管理工具
    
    英国,占世界1%的人口,科学论文的产量占世界的9%。而且该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数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能取得这样引以为傲的科研成就,英国在科技管理、指标体系的制定、投入与绩效的挂钩等层面有什么独到之处呢?赴英考察的领队———评估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高级工程师韩军告诉记者,英国宏观科技政策和创新战略由创新、大学与技能部门(DIUS)专门制定。其会对国家整体科研绩效和创新产出以及影响定期评估,并从评估结果中不断调整策略、吸取教训与发扬经验。
    
    韩军说,科技评估已被应用为英国科技管理工作中一项常规管理工具,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特别重视对评估结果的使用。如将大学学科评估的等级与拨款挂钩,每位成员的年度经费拨款数取决于科研评估的结果,而且此拨款数与个人相关联,人员流动,拨款也跟着流动;有关部门和机构向财政部门提出的款项申请基于评估;如要争取保持或增加经费,三至四年需要向财政部提交评估报告;评估结果会反馈到管理部门,必要时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设计。
    
    ■核心提示
    
    目前,我国在科技项目的管理上,尤其是立项的责任机制问题,是各方面十分关注的问题,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目前在我国,对哪些科技项目必须进行评估,什么时候评估,评估结果如何用等,都是不确定状态。所以,目前科技评估还不是制度化行为。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要做的是用评估工具来促进行政科技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评估中心下阶段将根据以效果为核心的评估理念,运用逻辑模型方法,开发出一些评价指标和方法,并进行一些试点。
    
    (本报记者华凌)20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