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方位部署汶川地震研究

发布时间:2009-05-15来源:


    本报北京5月14日讯(记者王静)5月13日,记者在中国地震局科技委组织的汶川地震一周年地震科学研究进展交流研讨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已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从宏观到微观展开了对汶川地震的研究,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等都专门组织了科技专项,对汶川地震进行了探讨。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刘玉辰出席会议并讲话,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多位院士和研究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汶川地震一年来,科技部启动了关于汶川地震机理的“973”项目,开展了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及其大区动力环境研究;中国地震局组织了汶川8.0级地震科学考察;国土资源部开展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海峡两岸科技合作项目,开展了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研究和汶川地震三维地震构造、现今运动状态及其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等。
    
    据专家介绍,汶川地震的类型是极为罕见的:汶川地震是有记录以来,发生在大陆板块内部的第一个高角度逆冲型7级以上大地震;过去的地震绝大多数是单断层断裂,而汶川地震是组合型的多个断层破裂;在过去的地震中,从未见到近10米的地震陡坎,而汶川地震形成了一些七八十度的明显陡坎。
    
    在座科学家引用温家宝总理的话说,“在灾难中损失的一定要在进步中补偿”。地震特别是巨大地震对人类是一场灾难,会使无数家庭家破人亡。但正如已故俄罗斯地震学家伽里金所说,“地震又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地球内部,为我们了解地球提供了迄今最为重要的一条途径。”
    
    会上,原国家汶川地震专家组组长马宗晋院士,希望与会者就国家部署的科学专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许志琴院士介绍了关于汶川地震深钻研究的初步进展;中国地震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张培震介绍了汶川科考研究进展;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春镛和徐锡伟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进展。
    
    与会者认为,关于汶川地震尚有许多科学问题有待探讨。如,关于震源,目前各方面探讨的结果不尽相同;关于动力来源,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与青藏高原究竟是何关系;为何GPS结果与过去的推论相背等等。
    
    (200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