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也门博士"汉语桥"夺魁

发布时间:2009-09-03来源:


    如果有人问起,让众多国人耳熟能详的外国友人中,谁的中文讲得最好,那么,相信多数人都会将这一票投给鼎鼎大名的“大山”。不错,“大山”在国内各大电视台的出镜率已经远远超过一些明星,做主持、拍广告、表演节目……这些还真难不倒他。
    
    现在,浙大出了个同样有才的“大山”第二。在前几天落幕的第二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中,来自也门的博士研究生阿马尔一举夺魁,展现了惊人的汉语功底。他的经历,不但能启发学习汉语的外国朋友,对于众多学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同样值得借鉴。
    
    
缘起中国医疗队 从小向往来中国求学

在浙江大学带队老师周晓玲眼里,专业研究脑外科的阿马尔就是一位“长得像外国人的中国医生”,幽默风趣又充满着睿智。这话一点都不假。
    
    “197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中国改革开放了;另外一件,就是我出生了。”一见面,阿马尔就用中国式的幽默打开了话匣子,“我叫阿马尔,那个马是不加王字旁的马,因为我属马,我也很喜欢马。”
    
    说起和中国的缘分,他头头是道,“1997年,我第一次来中国,那一年香港回归;第二次是2008年,属于中国人的奥运年。”
    
    最初带给他“中国印象”的是一支远离祖国的中国医疗队,那时候,阿马尔还很小。只要一生病,他和亲戚总会求助于医疗队。“这些中国医生很亲切,在交流中,我开始对中国这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来中国读书。”

在中国一待就是9年 知道了狗不理包子和天津麻花

周围的伙伴们都说,中国话的花样很多,很难学,汉字也很难写。可是,阿马尔就是不听。喜欢挑战的他最终还是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希望了解文明古国的历史底蕴。
    
    18岁那年,阿马尔成功申请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并被分配到山东大学学习汉语。只用了半年时间,他擅长学习语言的天赋就完全体现出来,顺利通过汉语水平测试7级考试。
    
    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刘老师解释道,按照正常情况,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要通过这个等级测试,起码需要两年时间。
    
    初来乍到的阿马尔很顺利。一年后,他去了天津医科大学。
    
    “来尝尝我们天津著名的狗不理包子和大麻花。”这句在很多天津人看来很自豪的广告语,阿马尔早已学会,说的时候还带上了标准的天津腔调。

在天津8年,他不但成功完成了本科、硕士阶段的学习,还将汉语玩转得炉火纯青,甚至学会了难度甚大的天津快板。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大街小巷的人都是汉语老师

子曾经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经常被迷恋《论语》的阿马尔挂在嘴边。

他说,在和汉语“热恋”期间,大街小巷的每个人都是他的汉语老师。“那时候的我有一个习惯,不管在哪里,听到一个陌生的词语,我都会试着去学发音。”阿马尔说,“鹦鹉学舌”的严重后果,就是惹来了很多路人惊诧又略带愤怒的眼神。
    
    不仅如此,多和中国朋友聊天也是他学习汉语的捷径,用他的话来说,课堂和书本的知识固然很系统,但不是唯一的语言学习方式,最关键的还是要靠交流。在中国期间,阿马尔乐于参加社会实践,还参与了多部电视剧和专题片的拍摄。
    
    除了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百家讲坛》是阿马尔的最爱,因为“知道越多就越发觉得自己渺小,又想继续了解下去”。
    
    在汉字中,阿马尔非常喜欢“水”:上善若水、以柔克刚……这些都是包含在字里的哲学思想。“其实,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和’字,中国有‘和谐、和平、和气’的意思;而阿拉伯人一见面就说‘真主把和平赐给你’。”
    
    “我现在还不会说杭州话,杭州菜也没吃多少。不过毕业后,我想留在杭州。”现在,阿马尔跟着导师在一家大医院实习。长相颇有西域特点的他打趣道,“如果不当医生,留在杭州烤羊肉串也不错啊。”
    
    (记者 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