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09—2010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大陆由去年的第30位上升至第29位,继续领跑“金砖四国”,瑞士则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实力显著提升,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部分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跃升期。中国科技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在迅速提升。
科学技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我国突破了以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超级稻育种技术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了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获取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这样一些重大成果显示了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解决“三农”问题,支撑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正确认识我国科技实力,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基础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科技事业成就巨大,科技实力显著提升,形成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坚实基础。无论是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投入、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还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中国的科技发展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同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更加凸现,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年来,人们都在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也给予了多方面的解释,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我国经济能够长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能够成为吸引国际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中国已经建立相应的科技基础条件,这是形成中国经济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
强调中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科技发展的差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年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我们必须正视差距,充分认识已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树立自信,振奋精神,艰苦努力,迎头赶上。
二、正确把握我国科技发展的国情和阶段特征
我国最大、最根本的国情,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这一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许多独特性质。
我国是一个经济总量庞大、经济结构非常复杂的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众多问题,问题之复杂,形势之严峻,时间之紧迫,无论从当代发展经验,还是回溯世界工业革命历史都是前所未有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科技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由于我国科技结构十分复杂,科技发展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科技发展可能快些,也可能慢些,既有发展形势比较好的,也有发展形势相对差一些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依靠科技创新解决能源、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对科技工作挑战十分严峻。
当代发展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加速科技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我们有多种途径学习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但中国不可能仅仅依靠引进技术来满足自身科技需求,更不能指望别人来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中国的科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从国情和需求出发,选择科技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确定要突破的战略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三、客观看待我国科技投入水平
随着国家财力的迅速增长,我国科技投入水平也迅速提高,1995年至2006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额以年均21.6%的速度增长。2008年,全年R&D经费支出达45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2%。按汇率计算,2005年中国的R&D经费总支出约300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OECD按照货币实际购买力估计,2006年的研发投入达1360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投入主体。OECD的这一估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科技投入快速增长的趋势,但由于我国科技支出的特殊性,科技支出的主体部分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材料、试剂等主要依靠进口,科技人员经费仅占23.5%,在科技经费中按贸易汇率计算占较大部分,按贸易汇率计算的科技投入规模更能准确反映我国科技投入的实际情况。
虽然近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保持了较高增长的水平,但我国在总体上还是一个科技投入强度不高、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的国家。从R&D投入累计量、科技投入强度以及人均研发经费等指标看,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相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相比,我国研究开发投入仍有较大差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要求我们,加强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强度,引导全社会资源投入到科技创新,仍将是一项重要任务。
四、全面估价科技产出效果
正确估价科技产出及效果,要遵从科技发展自身的规律,切忌急功近利,要有大视野,要算大账。要认识科学技术研究具有探索的累积性特点,需要不断试验、不断积累、不断进行探索。要认识到科学技术成果应用的过程常有一个相对滞后期,应该强调成果迅速转化又允许有一个被社会逐步认识和应用的过程。要认识到科技基础条件的积累也是一种科技活动的重要产出,重大科技创新不仅出成果,而且形成实验基础条件、实验设备,也是这些科技投入的重要产出。要认识创新人才是科技活动的重要产出。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这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宝贵资源和最大优势。
五、紧紧抓住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发现、发明和应用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世界的科技中心发生过多次大的转移,每一次的转移都引发了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深刻显示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力量。历史上,我国曾经与数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工业化启动时间比西方国家晚了200多年。今天,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科技革命为我国实现经济赶超和民族复兴提供的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深刻认识到科技对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的极端重要性,把科技进步与创新真正置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们的重大历史性责任,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努力形成与我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科技实力的自主创新能力,2020年基本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作者单位:科技部调研室)
(200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