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改和创新如何持续发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专题调研组调研纪实

发布时间:2009-09-22来源:科技日报


    ■ 新闻缘起

今年,中央政府计划新增投资9080亿元,各地是否贯彻落实了中央确定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方针,投资方向、资金拨付、配套资金以及实施进度、投资效果等是否符合国家规定?5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对今年部分政府重大公共投资实施情况专题调研活动。该活动也是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是此次调研的四个专题之一。
    
    ■ 将新闻进行到底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率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专题调研组,奔波在陕西、辽宁、湖北和上海。他们在骄阳下、暴雨中,机床边、实验仪器旁,实地询问中央投资中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情况,研究技改和创新的宏观性、方向性和规律性问题,探寻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两个月里,由全国人大财经委与教科文卫委组成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专题调研组在三省一市,听取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召开了14场共71户企业代表和部分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考察了30个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项目,深入了解了4个地方落实中央政府重大公共投资中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项目进展的有关情况。

交换意见是每个地方调研工作的最后一项内容。调研组会就各地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华建敏强调,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是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危机、促进增长的应急之策,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更是转变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久之计。技改和科技创新不仅要为当前的经济增长增加动力,更要为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政府投入——

处理好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关系

因为每到一处,调研组必有言在先:“我们希望听到真实的情况,并通过此次调研,提出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以点带面,推动改进工作。”所以,来自基层的意见时常显得有些尖锐。

“技改资金少。中央新增的9080亿元中仅有200亿元是工业企业的技改专项资金。”

“资金到得比较慢。”

“技改专项资金支持的范围有限。”

“危机过去后,200亿的技改资金不会就没了吧?我觉得不仅应该有,还要不断增加。”

……

每每这时,调研组成员或倾听,或记录,让大家畅所欲言。

有时,调研组也会提些尖锐的问题。资金是否到位,项目实施效果如何是他们首先关心的。

7月21日,正赶上湖北省最热的时候。在结束了对黄石几个企业的调研之后,大家聚集到会议室,关于技改和创新话题讨论的热烈程度不亚于外面的天气。

调研组成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吴忠泽发问:“大冶铜板带的700万元没到吧?美岛的450万元没到吧?东贝的500万元没到吧……”

在每一个问号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之后,一同参加调研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资金拨付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央的这些经费应该在几天后就能到达。

此时,笑容浮现在众企业负责人脸上。

“资金投入不足和‘撒胡椒面’式的分散使用并存,难以集中力量有效解决重大装备技术和基础领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现象在陕西、辽宁和湖北都存在。

对此,调研组组长石秀诗说:“中央政府投资比重不大,就是个引导性的资金。有中央技改专项资金的支持,说明企业正在做的是国家支持的项目,对银行贷款、融资都有好处。说到底,企业发展还得靠自己。只有发展方向选对,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调研组也了解到,中央投资的确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据有关部门对陕西、辽宁、湖北截止到6月底的数字及上海截止到7月底的数字统计,四个地方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中央投资项目实施情况为:项目总投资594.1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9.27亿元,占总投资的6.61%。中央投资所产生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不可低估。

——机制创新——

吸引并留住最优秀人才

国家投入结构该如何优化,才能形成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上海市市长韩正有一项建议。他说,从目前企业投资情况看,研发投资只占总投资的4.3%,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支撑企业的持续和长远发展。此外,目前中央投资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设支出,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源支持的投入。

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和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池洪的观点可以说是对韩正建议的细化:根据当前科技创新中人力因素越来越重要的新特点,建议优化投入结构,在加强监督的基础上,明确人力资源在投入中的比例,加大投入力度。

而上海实验动物资源中心常务副主任俞伊军和上海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马璟则用自己的切身实践,说明了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俞伊军说,为保证实验老鼠们能生活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中心每年的电费就需要1000多万。目前,运行经费主要来自上海市科委等的项目支持,状况还不错。但一旦拿不到项目,中心就会陷入困境。而在美、意、加等国,类似的机构都有稳定的国家资金支持。他认为,中心作为公益性的、非盈利的公共服务单位,应该有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希望能成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马璟最近则面临着一个新的选择,一家外资企业给她开出了年薪12万美元外加奖励100万美元股权的条件,请她去那里工作三年。马璟说,股权奖励是一种很有诱惑力的条件,但他们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在引进人才时,不能给对方做出相应的承诺。

据了解,按照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只有15%可以被用作人员支出,寿子琪说,在新时期、新情况下,比例具体多少合理,还需要国家进一步研究。另外,已有的技术类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与新的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建立并不矛盾。

华建敏在座谈中表示:“科技创新牵涉到各种要素,最重要的还是机制、体制、政策,这比资金来得重要。”

调研组还提出,如何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人才环境,特别是对科技人员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高技术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的体制环境,需要认真研究,尽快破题。

——装备升级——

“母机”制造创新求强

在现代化的张江生物医药基地里,有一个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就在这里开展研发。然而,记者注意到,实验室里的“多功能混合制粒机”“小型喷雾干燥仪”等设备不少来自国外。

上海电气集团的产品蔚为壮观,长长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转子、高高的核电核岛主设备等无不诠释着“中国制造”的辉煌成就。然而,在生产用的国产大型装备的“丛林”中,调研组依然发现了进口设备的身影。

在大冶中铝铜板带有限公司,调研组不仅了解了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产品,还知道了矗立在厂房里的几个外国大型机床、母机的品牌。

石秀诗表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关键阶段,许多关键技术已经触及到工业发展的核心,成为影响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基础原材料和重大装备制造业方面的关键技术一天不突破,我们工业发展受制于人的局面就一天不会改变。”

黄石锻造机厂会议室的墙上有八个大字:励精图治,创新求强。华建敏高度评价了该厂自主研发的6000吨锻造机,他表示:“这是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典型。外国卖给我们机床和母机价格很贵,我们的设备出来以后,只有外国同类价格的1/3,而且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创新将来就要在工作母机、专用设备、生产流水线等方面深化。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华建敏说,“创新求强”这四个字很好。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要鼓励引导企业创新,要制造一个创新光荣的环境。“不过,我觉得,要在这四个字前面再加上两个字:‘自主’。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2009-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