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期待科学规划

发布时间:2009-10-26来源:科技日报


    “这是1975年,北京城区聚集在二环内。但如今周边的卫星城已经和当年的城区面积差不多了。”在10月24日举行的“世博会与中国的城镇化”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用一张张幻灯片反映了我国城市的变迁。

长三角是我国城镇化程度最高、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1991年,在“城市建设用地占用情况”图上,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城市是三个点。但最近十几年来,城市发展越来越快。“最新的图我没找到,但在2003年,三个城市的建设用地已经基本连成片了。”邵益生说。

一张张图片的背后,是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速。

“从1949年到现在,发展非常惊人。”邵益生介绍,60年来,我国城市化率、城市数量增加了5倍,城市人口增加了15倍,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2亿多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预计未来15年,还将增加近3亿人。“之前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50%,现在看来这一数字将在2015年左右提前到来。我国将由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发展成为以城镇人口占多数的国家。”

与会的发言者在报告中都提及这样一句话,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从城市经济学角度进行了阐释:“人口规模小于25—30万的城市不能自我循环,最优的城市人口为200万左右。”

目前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不少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但邵益生表示,我国城市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从东中西三大地带看,人口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区,东西部城市化率相差近17个百分点。但东中部地区适合居住、发展的地方也并不大。

人口大规模涌向城市所带来的资源枯竭、污染、交通拥挤问题,同样被多次提及。

作为知名水专家,邵益生以水举例:“我记得小时候上海赖以生存的水源是苏州河,后来转向黄浦江,现在因为污染严重,只能向长江取水。”从全国范围来看,2006年七大流域水系408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高达31%。他展示的滇池图片上,水表面铺了厚厚一层蓝藻,“搁一本书在蓝藻上都不会掉进水中。”

城镇化过程中,科技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欧洲科学院院长德戴说,这也是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介绍,上海世博会率先垂范,将在5.28平方公里的园区树立“低碳”新标杆:主题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光伏建筑,巨大的闲置屋上敷设了太阳能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在园区内服务,实现零排放……

“城市要如何建?各个城市不一样。”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期待,在明年的世博会上,通过与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经验交流,我国城市能找到破解城镇化难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