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政府郑重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耗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这再次表明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诚意和努力。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在近日举办的亚洲制造业论坛2009年会上,与会官员、专家一致认为,今后国际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传统的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节能减排将成为主要的生产力。
世界经济在转型
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造成了全球经济低迷、不少制造业企业破产倒闭,但同时催生了新科技、新产业的提前来临。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介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使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转型,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的新特征。其中,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受到各国的空前重视。低碳经济实质上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核心是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同时,低碳产业发展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发达国家正凭借其技术领先优势,推动形成碳交易、碳关税等规则和准则。
此外,全球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产业结构将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升级。金融危机可能会使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相对弱化的格局得到回调,新兴产业发展将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形成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国际产业分工将加速细化,表现为产业分工向产品类分工发展,发达国家主要控制核心技术和品牌,加速将产品生产的低端环节转移外包。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深度应用,将催生出一批新的增长点。
据悉,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工业增长8.7%。工业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同比增长;494种工业产品中,有364种产品保持同比增长。汽车工业产销两旺,前两季度的产销量分别为961万辆和966万辆,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突破历史纪录。前8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0.6%,比1至5月降幅缩小了12.3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体现在现代工业体系门类齐全、产业规模跃居世界前列、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等方面。
从重点产品产量来看,我国原煤、粗钢、钢材、水泥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总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数控机床、发电设备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009年汽车产销已连续7个月超过了100万辆,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
张相木指出,我国虽然是工业以及制造业的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与世界整体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则包括:一是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低,缺乏有竞争力的大集团;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三是产业基础较弱,基础配套差,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四是片面追求发展和速度,尚未走出传统工业化大量消耗资源的老路。
全国人大常委、亚洲制造业协会会长陈佳贵分析认为,当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经济结构调整既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投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也包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确实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但不是唯一的推动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耗了大量能源,排放了很多温室气体。这给中国提出了明确的警示:中国的工业该朝哪里走?”美国铝业集团亚太区总裁陈锦亚在年会上指出。
张相木认为,实现经济复苏增长和稳定上升,中国已不可能走以往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坚持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和谐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经济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培育和发展新兴自主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企业兼并重组。
不少业界代表指出,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生产型的企业是必行之路,而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走得早,企业所处的位置就好一些,在这次危机之后就是走在前面的企业。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认为,在此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应迅速调整发展战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加速推进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突出抓好重点耗能产业的节能技术创新和改造,促进我国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渐进转型。
(2009-11-09)
本周值班编辑 全丽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