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白内障手术切口从12毫米缩小到1.8毫米

发布时间:2009-12-04来源:


    2009年10月,在浙医二院建院140周年“缘·聚”眼科高峰论坛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黎晓新教授宣布,全国综合医院眼科排名中,浙医二院眼科中心的综合实力跻身国内前5位,跨入全国眼科“第一方阵”。
    
    
最近,浙医二院眼科中心扩建,增加了7000多平方米,也增加了新病床和新手术室,病床有近100张,手术室有15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眼科。这两年,眼科中心的门诊量每年有28万人次,平均每日800多人看病,寒暑假门诊量超过1500人次每天。
    
    
一个科室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门诊地方大、门诊病人多上面,“关键看能不能治好病,治病的技术好不好。”医院院长王建安说。
    
    
浙医二院眼科中心是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所在单位,它给自己的定位是“研究型的中心”。眼科中心已经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各级别的奖项近30项,获得6项国家专利,其中3项是国家发明专利。
    
    
在业界,说起白内障手术,就会想起浙医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甚至有些中央领导人也会专程到杭州做白内障手术。
    
    
上个月,浙医二院眼科中心为85岁的杨卫东老人做了白内障手术,这是科室里年纪最大的手术病人。
    
    
杨卫东年轻时有800度的高度近视,一直戴眼镜。二十多年前从汽轮机厂退休,他的双眼都有老年性白内障。这几年,视力很差,双眼几乎看不到东西。
    
    
杨卫东找到眼科姚克主任,姚克主任用“同轴1.8毫米微切口超声乳化”的方法摘除他左眼的浑浊体,这在全国也是最新的技术。做完第二天,杨卫东左眼视力就有0.8,左眼不红不肿,他在镜子里照来照去,“动完手术,怎么口子都没有的。”杨卫东简直不敢相信。
    
    
姚克主任指给杨卫东看,眼白上有个像铅笔芯一样的小红点,“这个小红点就是手术切口,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内障手术的4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从12毫米到6毫米。
    
    
十多年前,姚克主任首创“手法切核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新技术。原先做白内障手术,要切一个12毫米的大口子,把浑浊的晶体整个儿拿出来。姚克想到,先把晶体切成两个,体积变小了,那切口也小了,减小到6毫米,缩小了一半。这个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
    
    
第二次:从6毫米到3毫米。
    
    
2003年,姚克教授引进国外超声乳化技术,在国内首先做了3毫米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做白内障手术,不再是摘除整个晶体,而用一种超乳手柄,手柄前部是一个由吸管、注水喷头组成的小探头,探头的直径为3毫米,切开3毫米的口子就能进去。手术时,用超乳探头将晶体乳化后吸出。
    
    
第三次:眼组织创伤到了可忽略不计。
    
    
2005年,姚克主任又做了白内障“双手微切口‘冷超乳’手术”。
    
    
这种方法将原来“双管同轴”的吸管和注水管一拆为二,使超乳手柄探头的直径缩小,手术切口也缩小了。经过数百例临床证明,双手微切口的手术效果很好,眼部的创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手术之后也不会散光。
    
    
用这种方法做白内障手术,病人今天做了手术,明天就能上班,恢复很快。
    
    
第四次:单手、微切口。
    
    
相对于那种“双手”治疗方法,姚克主任研究出一种更容易操作的“单手”手术方法,方便其他医生应用。过去3年多,姚克主任用更先进的仪器完成了切口只有1.8毫米的超声乳化手术,又成了全国第一。
    
    
姚克主任建了全国第一家“汽车眼科医院”,开着汽车去农村为做不起手术的患者免费做手术,十多年来,“汽车眼科医院”已免费为4000多位患者做了复明手术。姚克主任还获得了由中央部委授予的“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浙医二院眼科中心介绍:
    
    
中心现有医生50位,有博士学位的医生占了一半以上,有高级职称的专家30位。中心有一幢独立的门诊大楼,内设25间诊室和20间各类检查室。其中,每个诊室都配备了德国综合检查仪,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中心拥有价值8000多万元的国际一流设备,其中绝大部分是进口设备,硬件条件达到了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中心下设:白内障科、玻璃体视网膜病科、青光眼科、屈光手术科、小儿斜视弱视科、眼肿瘤及眼整形科、眼表及角膜病科、视光中心等8大专业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