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助贵州大学实现教学科研上台阶

发布时间:2010-01-08来源:中国教育报


    “自从引进了稻鱼共生系统,农民们得到了实惠。今年全县推广了1万亩,平均每亩能增收2000多元,这可都是浙江大学和贵州大学专家的功劳啊!”不久前,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政协副主席黄正义,在盘点2009年的农民收成时,喜悦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浙江省青田县从事稻田养鱼已有上千年历史,所产田鱼营养味美、稻米生态环保。2006年5月,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和湄潭县三方共签协议,两所高校参与湄潭县新农村建设。早在2001年,浙江大学就与贵州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从此启动了两校长达8年之久的合作。
    
    
“贵州大学的办学定位就是要融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为地方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和提供创新支持。”贵州省委常委、贵州大学党委书记龙超云说,对口支援提高了西部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智力扶贫效果显著。
    
    
据了解,近5年来,贵州大学先后承担了国家级课题18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科研经费从2004年的2620万元增至2008年的1.36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6亿元。在浙江大学的对口帮扶下,贵州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服务社会的生产实际中,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更是可观。
    
    
除共同实施稻田养鱼西部推广项目外,两校还联合申报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开发项目,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方面的重大项目,并共同开展“博士科技兴村行动计划”、“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和“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与贵州省9个地、市、州签订协议,开展全面合作。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高效生产优质牛奶、牛肉配套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是两校共同承担完成的科技部项目,目前已带动了贵州省镇远县26万名农民脱贫致富;两校还申请了贵州省“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贵州茶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依托贵州省打造“西部茶城”,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带动贵州大学茶学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
    
    
对口支援工作应更注重“造血”功能,而不是“输血”功能。由浙江大学派到贵州大学担任校长的陈叔平说,浙江大学用水平提升水平,用能力增强能力,用成果产生效益,带动和促进贵州大学的师资水平、学科建设、管理能力、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等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