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颁发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项。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9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表彰,是全国高校获奖数最多的单位。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走在时代的前沿的科学技术名字看似深奥难懂,但其实当中有不少元素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低碳”、“节能”、“环保”等等都能在这些科技成果身上找到。
水+煤烧得更高效更干净
煤本身的燃烧效率就不高,再加上水,燃烧似乎是天方夜谭。当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岑可法和浙大能源工程学系教授周俊虎提出“水+煤”这一创意时,就受到了业界的反对,大家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然而,谁都没想到,“水+煤”不但能燃烧,而且燃烧效率达到了99%以上,工业锅炉效率达85%左右,它的大名叫作“水煤浆”。“水煤浆代油洁净燃烧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因此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水煤浆是一种代油燃料,由69%的煤、30%的水、1%的添加剂混合而成。它可以象油一样被贮存、运输和雾化燃烧。水煤浆中的含硫量低,燃烧温度低,燃烧过程中灰分、SOx、NOx污染物排放低。水煤浆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煤的传统燃烧方式,显示出了巨大的环保节能优势。
浙江大学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煤浆代油洁净燃烧技术以及配套关键设备工艺,包括水煤浆喷嘴、燃烧器、再燃脱硝等技术。经过29年的努力,这一项目成果设计开发或改造应用的水煤浆锅炉已近500台,遍布全国近20个省市,覆盖了7大高耗能行业,每年为国家节约替代燃油约250万吨,处于国际领先。
岑可法、周俊虎教授带领的团队,目前有了更为“大胆”的设想——将水煤浆技术应用在柴油机上,替代柴油,并且已着手了这一项目的研究。
色拉油生产时留下的“宝贝”
色拉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含有丰富的天然维生素E。浙江大学材化学院的任其龙教授课题组,发明了一系列“变废为宝”的技术,通过“分子结构修饰”和“吸附分离”等手段,从色拉油的下脚料中提取了天然维生素,成本低、纯度高。
其实,农副产品加工过程中很多下脚料都是“宝贝”,含有各种食品功能因子,但是分离和纯化的技术难度相当大。从前,外国医药厂商从国内低价收购油脂加工产品的下脚料,在国外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后再高价进口到国内。任其龙教授说道,“化妆品、香精的产品贵,其实原料非常便宜。中间巨额差价都被掌握技术的人拿去了。”
任其龙教授课题组的这些技术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食品功能因子高效分离与制备中的分子修饰与吸附分离耦合技术”也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大地灾变的“听诊”和“控制”
岩土工程界有句话说:土越软的地区,经济越发达。沿海地区的土质通常较软,被称为软土地基。软弱土地区的版图面很小,却承载了50%的人口和70%的GDP。在软土地基上进行高速公路、地铁、电厂等重大工程建设,对地基的承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旦“不堪重负”,土质结构就会发生灾变,造成严重的后果。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项目“结构性软弱土地基灾变控制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为重大工程防震减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浙大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教授陈云敏的课题组经过16年的研究,自主研发了一系列仪器,能实时监控土体结构的破坏过程,这些仪器不但能用于实验室、物理模型,还能直接用于现场。
同时,课题组开发了在软弱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控制地基沉降和地震液化的技术,相关技术被直接应用于国内外多项重大工程,并被电力、交通和建筑行业等四部规范采纳。其中2006年采用该技术处理地基的印尼一家电厂,已经经历三次强震,依然正常运行,而临近的建筑物震后破坏严重。汶川现场地震液化调查和重建选址的过程中,也应用了这一技术。
(记者 江南 通讯员 周炜)20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