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医院“刮骨疗伤”

发布时间:2010-03-11来源:浙江日报


    3月6日,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全国“两会”上的一席发言,搅动了无数人的思绪——
    
    
“实行全员聘任制度,打破目前公立医院事业编制、职员、雇员、临时聘用医生的身份界定,医院自主地设定人员的配置”、“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医护人员绩效工资不封顶,与工作表现、工作量和技术要素挂钩”……
    
    
这一改革新风,和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一起,冲击着每一个医务人员的神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全员聘用制能否调动起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它将对公立医院改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几天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我省唯一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的公立医院、省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第一个吃“螃蟹”
    
    
“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的太不容易。”谈及医院实行了16年的全员聘用制,院长何超有很多感慨。
    
    
1994年5月,邵逸夫医院正式开院。这家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资、浙江省人民政府配套,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协助建院、管理的公立医院,从建院之初就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全员聘用制。也就是说,除院领导由浙江大学任命之外,所有员工不论其原来身份如何,全部实行聘用制,必须经考核后被聘任到相应的岗位,合同一年一签(2000年后改为两年一签),医院和员工进行双向选择。
    
    
同时,实行按岗定酬的岗位等级工资制,医院共设立226个岗位,每个岗位又分17个级别,根据员工所在的岗位、技术要求、责任大小、劳动强度等因素确定工资额,员工在什么岗位、什么级别就拿什么工资,工资标准由医院自行制定。
    
    
“公立医院要改变当前的服务方向与服务活力,就必须要有刮骨疗伤的勇气与魄力,向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开刀’。”何超说。
    
    
在省内其他大型公立医院担任过多年领导职务的何超,对公立医院传统用人机制的诸多弊端可谓心知肚明:同一家公立医院,同样的医生,却因为事业编制、职员、雇员、临时聘用医生等多种身份的界定,同工不同酬,同人不同命,在医生之间制造了不公平。而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用人机制,更是严重影响了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改革,势在必行。
    
    
有情有义的“紧箍咒”
    
    
一提到全员聘用,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这意味着员工随时有可能被解聘,但邵逸夫医院却并不这么认为。
    
    
全员聘用并非简单地炒员工“鱿鱼”,何超说,表面看来,它确实导致了一些医生被解聘、下岗,但它却建立了一种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人才管理模式,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每一年,医院都会对全院近2000名员工进行考核,然后分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不同级别,其中被评为基本称职、不称职的只有十个左右。对于这部分员工,医院总是想尽办法进行教育开导,解决问题。
    
    
戴上“紧箍咒”,并非真无情。医院收费岗位上有一个30多岁的工作人员,打字速度不行、收费速度太慢,病人因为等待时间太长,反响非常强烈,医院领导和科室主任先后与他三次谈话,发现这名员工本人并非不愿意改变,只是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确实太难。同时,该员工很有耐心,正好适合和病人打交道。于是,医院决定先让他待岗三个月,然后再安排他到了一个更适合的岗位上——病人手术等待区,为病人服务。
    
    
“没有一个员工年度考核不及格,然后马上就被扫地出门。每一个被解雇的员工都是在经过反复劝说调解无效之后,最终被客客气气地‘请’出医院的。”
    
    
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
    
    
据统计,开院以来,因各种原因被医院解聘或不续聘的人员达51人,待聘6人(都已落实岗位或内部退养),院内降职使用5人。
    
    
医院动“真格”,换来了什么?何超表示,全员聘用制的实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激活了竞争机制,极大地发挥了医院的主观能动性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更深远的影响,则是在全院员工中营造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和谐工作氛围,构筑了一个员工高度认可的、建筑在“以病人为中心”这样一个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医院文化。
    
    
这种文化,具体到医疗细节上,就是对医疗细节和医疗品质的极度关注。在邵逸夫医院,为了保证为所有的住院患者提供同等质量的医疗服务,所有病房都不允许加床;为了更好地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在整个门诊区域都不允许输液;为了防止病人滑倒,地面上一旦有湿滑就必须在第一时间抹擦干净……
    
    
在这种文化的引领下,邵逸夫医院也迅速从一家年门诊量和出院人次分别只有不足3万人次和2000人次的小医院,成长为年门诊量超过90万人次、出院近4.4万人次的国内著名医院。在医院大发展的同时,患者看病也更为方便和便宜。数据显示,2009年医院平均住院日只有9天(卫生部百佳医院标准为16天),是全国综合性三甲医院中最低。医院出院病人的人均费用,几年来也一直保持在省级医院的最低水平。
    
    
2006年,邵逸夫医院还在我国上万家公立医院当中,率先通过了代表全球医院管理最高水平的、国际医院认证联合委员会(JCI)的评审。卫生部甚至还在几年前专门组织49家部属医院院长专程来到杭州召开邵逸夫医院管理模式研讨会,推广邵逸夫医院的管理经验。
    
    
如今,让何超最感欣慰的,是医院由此形成的和谐、向上的氛围。“现在,有上百对夫妻在医院快乐工作,如果说全员聘用让人人自危,谁还愿意夫妻俩在同一个单位呢?”他这样开玩笑说。
    
    (201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