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先进的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全部依赖进口,高性能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几乎依靠进口。我们要研究发展高功率、高电压、高频率的电力电子技术,要培养和吸引高科技人才,这是浙江大学电力电子学科对国家应起的作用。”今天是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90华诞,学院的师生、校友聚集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永谦活动中心,以新能源与节能论坛等学术活动,为学院庆生,更庆祝他们共同的老师、我国电力电子学科创始人汪槱生院士从教60周年。面对几代毕业生,汪院士就电力电子学科的发展给“同学们”上了意味深长的一课。
1950年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后,汪槱生留校任教至今。他是我国电机电器学科和电力电子学科杰出的科学家、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958年,汪槱生参加了国际上首创的电机双水内冷技术研发;1970年,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感应加热中频电源及一系列相关成果,并推动其产业化;1987年,研制成功我国自制的容量最大的中频电源。1994年,汪槱生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至今仍是我国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唯一的院士。
听到校领导介绍自己的学术成就,汪院士说:“这些成绩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我这不是客气,工程技术研究要取得大的成绩绝不是一个人能搞出来,背后有很多无名英雄。”
“我1945年进入浙江大学以来,就没有离开过浙大。前20年在电机学科,后40年在电力电子学科。”虽然已年过八十,汪院士至今仍参与学院的课题研究,为低碳经济、节能和新能源的研发而努力。“工程研究一定要理论结合实际,光在实验室里出论文是远远不够的。”
浙大党委副书记任少波教授代表学校向汪院士赠送了利用电气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纹织CAD系统技术织就的“孔子行教图”织锦,以感谢汪院士为电力电子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做出的贡献。汪院士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臧克茂说,从汪先生身上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受益匪浅,为后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05-22)